

跳至每日閱讀: 週日 | 週一 | 週二 | 週三 | 週四 | 週五 | 週六
週日: 神所看到的
今日經文:出埃及記1:1-3:10
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故事,激發了無數代人的想像力。 它的核心是一個關於希望的故事。 以色列人一開始看不到這一點。 他們作為被鄙視的少數族群,受到野心勃勃、貪婪的法老的奴役,以實現法老低成本、高利潤的目的。 儘管要依賴他們的勞動,但法老還是把以色列人——尤其是男人——視為潛在的威脅。 不僅把他們累得筋疲力盡,他還要殺掉他們的兒子。
《出埃及記》的作者首先關注的是故事中的女性:接生婆、母親、她的女兒、僕人,以及法老的女兒。 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行動,以抵制法老的殘暴政策。 通過共同努力,他們拯救了幼小的摩西。 他們滿懷希望地行動,拒絕向那強迫他們的政權屈服。 作者在描述他們的大膽行動時所使用的詞彙,以後也用於描述神對以色列民族的拯救。
考慮一下這些例子:摩西的母親_“見到他俊美”_ (出2:3——譯者註),這一描述提醒我們,神重視每一個按照祂的形象受造的人。 她把他放在蘆葦叢中的方舟(或作“蒲草箱”)裡,這裡的方舟使我們想起神拯救挪亞一家免於滅亡在洪水中。 對摩西的營救,預示著以色列人將來要渡過蘆葦海(或作“紅”海)逃生,法老的女兒看到方舟,看到嬰兒在哭,就憐憫他。 突然間,這個本已註定要死的孩子有了盼望。 然後我們看道,神看到他的子民受苦,聽到他們的哀求,就看顧他們。 當神委派摩西領百姓出埃及時,是神的看顧使他開始行動。
基督徒的盼望植根於神的看見,沒有什麼能逃過祂的注意力。 降臨節的核心在於明白這一點,即神看到這世界出了錯,祂會做一些事情來糾正它。 當我們受苦時,儘管祂有時可能顯得很遙遠,但是祂始終如一地信守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創17)。 也是因為這個約,神差遣耶穌來到世上。
出埃及的故事邀請我們參與神大膽的救贖工作。 故事中的婦女並沒有聽到上天的號角來促使她們行動。 她們只是在生活中認定神能看到一切,並照此而行。 她們知道該什麼是該做的事情,並且他們去做了。
卡門·喬伊·伊姆斯(Carmen Joy Imes)
週一: 暴風雨中的平安
今日經文:詩篇46篇和112篇
詩篇46篇信心十足地宣稱:“地雖改變,山雖動搖到海心,我們也不害怕”(第2節)。 我們的世界,就像詩人的世界一樣,正在崩潰之中:流行病、經濟衰退、種族不公正、山火、颶風、洪水,還有緊張的選舉季。 我們的大地正在崩潰,山巒正在墬入大海中。
這首詩卻要人静下來的呼喚,這讓我很有感觸:“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第10節)。 這種静止不是煩惱解決後的副產品。 詩人仍然被國家的動亂和自然災害所圍困。 即使在動亂中,神也命令要安静。 這使人想起耶稣在暴風雨中安然睡在船上(可8:23-27)。 祂的信心是如此之大,以至於祂能在波濤洶湧中安睡。 這種超自然的平安,是我們任何一位認識神的人也都可以得到的。
在第10節中,神給我們可以静下心的理由:“我必在外邦中被尊崇,在遍地上也被尊崇”。 神知道這個故事是如何展開的。 祂终究會得勝。 這種確知塑造我們如何應對人生的挑戰。 這位神—祂是必得勝的神—與我們同在(第7、11節)。 祂是我們在暴風雨中的避難所。
雖處在麻煩的最核心,我們仍會有盼望——不慌亂也不害怕——不是因為我們對自己有信心,乃是因為那位鑒察萬事、遍觀天下的神與我們同在。
這就是降臨節的希望。 耶穌道成肉身,進入人類歷史中的一個混亂時段。 他誕生在一個充滿傷痛的世界裡,羅馬人施行不公平的税徵,並掌控以色列人的崇拜活動。 而當耶稣為我們最終的救贖再來時,祂將再次進入這仍然被麻煩所困擾的世界。
正如詩篇112篇所說: “正直人在黑暗中,有光向他發現 ... 他們必不怕凶惡的信息;他們的心堅定,倚靠耶和華” (第4、7節)。 堅定的心知道故事的結局,所以他可以信心十足地度過風暴。 這就是我們的希望。
卡門·喬伊·伊姆斯(Carmen Joy Imes)
週二: 一個驚人的轉變
今日經文: 以賽亞書 2:1-5
以賽亞書第2章描述了一個異象,即主的殿在其山上,那的確是聖殿所在之處。 但在異象中,這座山已成為全世界最高的山,因此成為世界的旅游景點,“萬國”都匯流到這裡。 人們之所以來,是想求教於主。 主將教導萬民,祂也在那裡審判各民族,解決他們的之間的糾紛。
這是一幅很奇特的景象,有很多原因。 實際的一個是,主的殿座落之處的錫安山,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它不過是夾雜在眾高山之間一座不足為奇的小山(就是橄欖山都比它高)。 但我想這異象說的不是山外表的高度。
更重要的是,以賽亞之前一直在描述耶路撒冷是一個有如妓女般的城市——一個不忠實、没有真理、没有正當的政府、忽視弱勢群體的地方(1:21-23)。 就在這個評價之後,他又宣示神會潔淨這座城市的應許,並再次被稱為 “忠信之邑”、“公義之城 ”(26節)。 就在這時,以賽亞述說這個令人驚訝的第二次轉變的異象(2:1-5)。 既然有了前一個轉變,也許這個世界被吸引到耶路撒冷的異象也可以實現。
上周我参加了一個禱告會,與會的一位同事說,我們正身處於四重危機中:健保危機、種族危機、政府危機和經濟危機。 在這種境況中,世人並未轉向屬於耶稣的人,覺得我們知道如何處理這些危機;以賽亞的異象所描繪的人們被吸引到耶路撒冷的那種情況,似乎並未發生,世人並没有轉向神的子民。 但那仍然是神的應許。
當耶稣再來時,祂是為兌現神所有的應許而來(林後1:20)。 神没有立即實現祂所有的應許,但祂保證這些應許終會得到實現。 願我們對這個異象和應許所作回應,能像以賽亞敦促他的同胞一樣。“來吧!... 我們在耶和華的光明中行走”。
約翰·戈爾丁蓋 (John Goldingay)
週三: 關於修路
今日經文:以賽亞書 40:1-11
在過去二三十年中,以色列國家公路管理局在全國建立了令人稱許的公路網。 目前的一個項目是一條包括隧道和橋樑的城市大動脈,當特拉維夫高速公路到達耶路撒冷城市邊緣時,將人們直接帶入耶路撒冷市中心。 麻煩的是,施工會觸動一些1900年前的羅馬墳墓,這已經引發了抗議。 但是人們想快速到達耶路撒冷,他們感到需要一條能越過障礙的高速公路,這有點像以賽亞40章中神所交託的那項任務: “在曠野預備耶和華的路,在沙漠地修平我們神的道。”(第3節) 。
在主前587年,神基本上離開了耶路撒冷。 祂之所以離開,是因為祂的子民不忠。 正如以西結書第10章所言,祂的榮耀離開了。 當神離開了,尼布甲尼撒就可以自由進入了。 尼布甲尼撒開始徹底地摧毀這座城,讓它基本上不宜居住,以至於他不得不把省會設在別處,即米斯巴(Mizpah)。
有半個世紀什麼都沒發生。 然後,在以賽亞書40章中,神告訴祂的一個助手委託超自然的承包商,鋪設一條兼備公路橋和地下通道的高速公路,以便祂回到那城,將祂流散各地的子民一起帶回。 神確實回來了。 一些被放逐的人也回來了,他們盡了最大的努力,讓這個城市再次適宜居住。 《以斯拉記》講到他們如何重建聖殿,神回來住在那裡,與他們再次相見。
總的來說,在下面的500年裡,神和祂的子民之間的關係要比過去好,儘管在大部分時間里他們仍然受一系列不同帝國的轄制。 他們仍然渴望獨立。
在主後30年,施洗約翰來了,拿起《以賽亞書》40章,宣告人們需要轉向神、清除罪惡。 神再一次說, 修直我的路,我將再來,我將決定你的命運 (參太3:3)。 這一次,這條路是道德和宗教之路,約翰受命修建這條路。
實際上,在每個基督降臨節期,神都像在《以賽亞書》40章那樣,再次對我們說, 修直我的路。 你想見耶穌嗎? 他將再來。
約翰·戈爾丁蓋(John Goldingay)
週四: 大膽、危險的禱告
今日經文:以賽亞書64:1-9
“願袮裂天而降;願山在你面前震動!” 這是以賽亞書64章的禱告。 《以賽亞書》的章節順序表明,這個祈禱發生在波斯人終結了巴比倫對中東的掌控之後。 當時的麻煩在於,猶大國發現,這一霸權更替並未導致它的境遇改善。 先知告訴猶大,上帝會降伏所有那些超級大國,但那個時刻似乎永遠不會到來。 波斯從巴比倫接過霸權凸顯了這一點。 一切都變了,但一切也都保持不變。 主啊,願袮裂天而降,整頓這世界!
但是在下一章,就是以賽亞書65章,神發怒了,基本上在說, 你好厚顏無恥! 對以賽亞書64章中猶大人所表現的膽大冒犯,神似乎以憤怒作答。
當耶穌降臨的時候,神 確實 把天撕裂了,來清理世界。 福音書沒有把這樣的詞彙用於道成肉身方面,不過確實把它們用於描述耶穌受浸時的聖靈降臨(可1:10)、耶穌的變形(可9:7)以及他即將被處決時的禱告(約12:28-29)。
幾十年後,一些相信耶穌的人在問一個類似當年猶大人問的問題:為什麼一切都保持不變? (彼後3:4)。 實際上,他們也在禱告, 我們願袮裂天而降! 彼得也以一種對抗性的方式回應他們。 他提醒受信人,世界以前曾被大水震撼,以後它將再次被震撼,但這次是被烈火(5-7節)。
猶大人和早期的基督徒在本質上都是大帝國控制下的小人物。 但我們大多數人不是。 在許多方面,我們 就是 帝國 。 當我們像以賽亞書64章那樣禱告,“我們願袮裂天而降,來清理帝國強權,來處理不公正”,神的反應可能是可怕的。 我們會發現,神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中正做些清理。 當我們祈禱 “主啊,願你來!”時, 我們在邀請神來質對 我們 ,定 我們有罪。
約翰·戈爾丁蓋(John Goldingay)
週五: 光與生命
今日經文:以賽亞書9:2;約翰福音1:4-5,9
我們有些人是在城市里長大的,所以我們實際並不知道什麼是黑暗。 在城市裡,不論什麼地方,總會亮著一盞燈,你可以接著這盞燈看到周圍。 但我們中的一些人則是在鄉村長大的,遠離城市的燈火,在那裡的黑暗確實是黑暗。 在那裡,會黑暗到把手放在臉前都看不到。
這就是《以賽亞書》9:2中的形象,罪的黑暗是如此的深沉和徹底,它使人喪失能力、無法動彈。 你不能有把握地走在裡面, 你不知道你要去哪裡, 你迷路了。 這裡的黑暗象徵著罪帶來的盲目和死亡。
但神用聖誕節解決了這個罪和死亡的問題。 那些在黑暗中行走的人“看見了大光明”。 他們並沒有開燈,而是光已經照到他們身上。 神帶著新的希望、新的眼光和新的義的生命,衝破了罪的黑暗。
幾乎每一部福音書在描述耶穌如何來到世界上時,都會回到《以賽亞書》中的這個預言,對此我們不應該感到驚訝。 例如,當約翰告訴我們耶穌的誕生,即道成肉身時,他就是用的這個光的象徵。 “生命在他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 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 ... 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 ”(約1:4-5,9)。
耶穌就是那真光。 在這一季,神差遣這光進入世界,將救恩賜給所有願意相信他的人。 聖誕節不是關於樹上的彩燈,也不是關於裝飾房子的燈。 這些最多只是一個勉強的象徵,象徵著給世界帶來生命的更強大的光。
在耶穌誕生前700年,以賽亞就看到了。 兩千年前,使徒們注目主耶穌基督臉上的那光。 而今天,他在福音的信息中給了我們這光。 每一個在黑暗中的人,都必須悔罪,相信這光,才能進入神的國度。 主就是這樣改變我們。 這就是帶來生命的光的信息。
薩比提·安雅布維爾(Thabiti Anyabwile)
本文改編自2017年12月17日薩比提·安雅布維爾(Thabiti Anyabwile)的講道,經授權使用。
週六: 賜下人子
今日經文:以賽亞書7:14;9:6-7
以賽亞書9:6-7是耶穌榮耀的、預言性的傳記。 以賽亞所描述的兒子就是“奇妙的策士”。 奇妙與《舊約》中常用來形容神蹟的,即神在世上所行的“奇事”,是同一個詞。 而策士則讓人想到了神的智慧。 這就是耶穌,我們奇妙、神奇的策士,他對我們說話,引導我們走在公義的道路上。
這個兒子就是“大能的神”。 這就是《以賽亞書》7章14節所說的獨一無二的孩子,將由處女所生,並命名為“以馬內利”,意思是“上帝與我們同在”。 大能而強壯,在神的身上沒有軟弱。 即使是作為在馬槽裡的嬰兒,耶穌也在用他的大能言語撐起宇宙。
這個兒子就是“永生的父”。 這並不意味著他和父神一樣,父和子是三位一體的不同人位格。 更確切地翻譯,是說他是時代的父親,超越了時間;在對子民的態度上,他永遠是父親一樣。 詩篇103:13這樣說:”父親怎樣憐恤他的兒女,耶和華也怎樣憐恤敬畏他的人!”。 在福音書中,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被告知,耶穌看到人,表現出同情心。 他是一個救世主,有著爸爸對孩子的溫柔。
而這個兒子就是“和平的君”。 馬太·亨利(Matthew Henry)寫道:“作為和平的君,他使我們與神和好。 他是心靈和良心中的賜和平者;當他的國度完全建立時,人們將不再學習爭戰。 ”
耶穌是一個奇蹟。 他的謀略從來沒有失敗過, 他是萬能的神, 他有一顆父親的心, 他給所有相信他的人帶來君王的平安。 他不僅僅是一個嬰兒, 他是神來到世界上。 不要錯過最重要的一句話:他是賜給我們的。
如果我們願意接受他,他就是我們的。 在他所有的智慧、所有的能力和他所有的父愛中,這同一個耶穌來到了信靠他的人的心裡。 這就是世人所等待的人子。 他來到世上,把自己交給我們。
薩比提·安雅布維爾(Thabiti Anyabwile)
本文改編自2017年12月17日薩比提·安雅布維爾(Thabiti Anyabwile)的講道,經授權使用。
撰稿人:

薩比提·安雅布維爾(Thabiti Anyabwile)是華盛頓特區安娜考斯提亞河(Anacostia River)教會的牧師。 他著有多本著作,包括《在<路加福音>中高舉耶穌》。
約翰·戈爾丁蓋(John Goldingay)是富勒神學院的《舊約》資深教授。 《初約》(The First Testament)是他翻譯的整全本《舊約》。
卡門·喬伊·伊姆斯(Carmen Joy Imes)是草原學院(Prairie College)的《舊約》教授,也是《奉神的名:為什麼西奈仍然重要》的作者。
翻譯:吳京寧, 江山
[ This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español, Português, Français, 简体中文, 한국어, Indonesian, and Galego. See all of our Chinese (Traditional) (繁體中文) coverage. ]
免費時事通訊

Subscribe to Christianity Today and get access to this article plus 65+ years of archives.
- Home delivery of CT magazine
- Complete access to articles on ChristianityToday.com
- Over 120 years of magazine archives plus full access to all of CT’s online archives
- Learn more
Read These Next
- Trending
A Tale of Two New York City PastorsOne formed me. The other entertained me.Kara Bettis Carvalho - From the Magazine
Our Worship Is Turning Praise into Secular ProfitWith corporate consolidation in worship music, more entities are invested in the songs sung on Sunday mornings. How will their financial incentives shape the church?Kelsey Kramer McGinnisespañol - Related
Don’t Pretend the Ugandan Homosexuality Law Is ChristianNot everything that’s a sin is a crime—let alone one punishable by death.Russell Moore - Editor's Pick
Theological Education Can’t Catch Up to Global Church GrowthUnless seminaries leave the ivory tower for local leaders in the public square. Like these ones have.Michael Ort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