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總統在上個月的CNN市政廳節目中警告說,中國將因其侵犯人權行為而遭受到“反響”。 但是,除了承諾公開譴責外,他幾乎沒有說出“反響”是什麽意思。

拜登沒有多説的原因,可能只是像他在市政廳節目開玩笑所說的,“在電視上用10分鐘的時間談論中國政策”有困難, 也可能是美國在這方面沒有太多實際的選擇。 然而,拜登可以並且應該立即採取一種選擇:歡迎維吾爾人、香港人以及其他要逃離北京壓迫的人,以尋求庇護者和難民的身份來到美國。

總統無疑已經考慮了這一選擇。 在去年夏天世界難民日的聲明中,他承諾“與我們的盟國和夥伴一起,對抗中國對香港的自由以及對維吾爾族和其他少數族裔的大規模拘留和鎮壓,並支持提供一條出路給被迫害的人在美國和其他的國家尋找避風港。” 這聽起來像存一個開放的態度,模仿英國要給某些香港人公民身份的計劃,該計劃預期會在未來五年內促成30萬人從這前英國殖民地來到英國。 然而,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市政廳節目中,拜登明確地將中國的對話與之前關於難民接納的討論區分開來。 拜登,他曾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談過維吾爾人問題,“這與難民沒有太多關係。”

但這是可能的,基督徒應該希望拜登能夠選擇避風港作為應對北京的強暴行為的獨特工具。 就實踐政治和《聖經》原則而言,這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政治現實是這樣的:對中國的威權主義、中國對香港的鎮壓以及對維吾爾族的種族滅絕待遇——據報導其中包括強迫墮胎強姦、洗腦、集中營等等——說“反響”是容易的。 困難得多的是在設計美國要施加的反響,符合三個重要的標準:(1)不傷害無辜者; (2)不產生無法接受的大國衝突風險,包括可能性很低但在最壞情況下並非不可能發生的,就是擴大到核戰爭;(3)實際上改變中國政府的行為。

提供庇護給要逃離北京暴力行徑的人,卻不相同。 這是不含對抗的反響。

讓我們考慮一下通常的選擇。 外交壓力和拜登提到的譴責是很好的,但它們產生的變化可能很小。 這不是因為外交沒有效果,而是因為從北京的觀點,威權主義是國家的核心利益。 制裁一般會符合標準2,但通常對那些不能影響其政府行動的平民造成極大的傷害。 而且,制裁改變對象的行為的記錄非常差。 (一項針對85個政權制裁的重要研究發現,只有四次成功,並且得出的結論是“不大會達成主要的外交政策目標。”)經濟制裁的升級或軍事行動的威脅,可能會將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軍隊引到災難性的戰爭。 戰爭不會減輕痛苦,也不會減輕北京的衝勁。

提供庇護給要逃離北京暴力行徑的人,卻不相同。 這個反響並沒有正面對抗。 它不會傷害無辜者或威脅戰爭。 如果大量的公民外流,特別是來自香港金融界,可能最終會誘使北京減少其人民逃亡的動力。 美國幾乎肯定不能強制中國的國內政策, 但是,我們可以給那些想離開的香港人,維吾爾人和其他中國政府的受害者提供避風港。 (在政治方面,我們甚至可以比較輕鬆地做到這一點。 這個想法的一個小規模的版本,在去年的一個法案裏,得到兩黨的廣泛支持,幾乎通過。)

有關歡迎受壓迫者和被迫害者來這裏,重建一個和平、安全與自由的新生活,有大量的《聖經》經文支持。 提供避難所給維吾爾人和香港人是“愛外地來寄居的人”(申10:19)的一個方法,歡迎陌生人,並照顧“弟兄中一個最少的”(太25:35,40),“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雅1:27),並愛鄰舍如同自己。 (如果華盛頓像北京一樣執政,我們也可能希望有一個可逃亡的地方!)

一般的CT 讀者來說,這些《聖經》觀點 熟悉。 但是,我看到另一個在《聖經》裏一致性的觀點,不是源於款待別人的命令,而是源於我們基督徒都被呼召,跟隨耶穌效法那自我犧牲的愛(弗5:1-2)。

有充分的理由認為,歡迎中國難民將會使美國受益,包括在經濟方面。 然而,使難民安頓下來既困難又代價高昂。 這項提案似乎要求我們處理一個“不是我們的問題”。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它給我們有機會效法基督將別人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的前面,將他們的問題看作我們的事(腓2:3–4)。這樣,我們可以散發出基督的愛的特徵。 正如我們在約翰一書3:16中所讀到的,“主爲我們捨命... 我們也當為弟兄捨命。”

還有,好撒馬利亞人。 在閱讀這個比喻時(路10:30–37),我們的重點趨向於跨越民族仇恨的界限。但是這撒馬利亞人也解決了一個他既沒有造成也沒有遭受的問題,並且從廣義來說,一個他沒有希望解決的問題。 他沒有辦法使從耶路撒冷到耶利哥的危險道路更加安全。 他不能確保沒有人會再次被搶劫和毆打。 不過,他確實有辦法幫助他遇到的那個受傷的人,他就自己付出代價去做了。

我們也可以這樣做。 沒有明確的途徑可以結束中國政府的暴力,美國當然沒有這樣的能力。 但是,華盛頓可以打開美國的大門,對香港人、維吾爾人和其他在中國受迫害的人開放。當他們來的時候,美國教會可以準備好歡迎他們並為他們服務。

Bonnie Kristian是《今日基督教》的專欄作家。

翻譯:元鵬

[ This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español, and 简体中文. See all of our Chinese (Traditional) (繁體中文) coverage. ]

免費時事通訊

更多時事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