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午,他們把他從十字架上取下來。他已經徹底死了。星期天下午,他和他的兩個門徒一起,走了從耶路撒冷到以馬忤斯、二十五里路程中的大部分。那時他已經衝破了死亡的屏障,在地球上又一次活了過來。在回到他現在居住和掌權的榮耀之所之前的40天裡,他向他曾經的追隨者和朋友們顯現。這是為了什麼?因為他愛他們,希望他們因看見他活著而喜悅;因為他必須向他們解釋他的救贖所成就的,以及他們要作他的見證人;最後但也同樣重要的原因是,他們中的一些人正處在情感和精神的痛苦之中,他們需要唯獨他能給予的醫治。這一切都反映在了這個去以馬忤斯的路上所發生的事(路24:13-35)。

這位大能的大夫在那裡照料的病人是誰?一個是革流巴(Cleopas,18節)。另一個,儘管路加沒有點名,但因其與革流巴同住,讓人很自然地猜測(雖然無法證明)正是“革羅罷”(Clopas)的妻子(約19:25)、雅各的母親馬利亞(可15:40)。耶穌死的時候,她就站在十字架旁。 (這樣說來,革流巴也就是亞勒腓(Alphaeus),即雅各的父親了。)我姑且認為,那天一起蹣跚回家的就是這對夫妻。他們走得很慢;大多數人在長途跋涉時都是這樣。他們在分享對耶穌之死的困惑和痛苦。他們的情緒非常低落。他們以為永遠失去了心愛的夫子;他們覺得生活墜入了谷底。他們正處於喪失至親的創傷中,傷得很重。

現在設想一下這個場景。從他們後面走來一個陌生人,步履很快,趕上了他們。他們自然不再討論自己的苦惱,取而代之以沉默。當知道自己滿面愁容時,我們會避開不看別人,因為不希望被別人看見。我想像這對夫婦也把頭一偏,完全沒有面對這位旅伴。誠然,“他們的眼睛迷糊了,不認識他”(16節),所以若有人問他們:“耶穌與你們同在嗎?”他們的回答會是: “別傻了,他已經死了,我們已經失去他了。我們曾希望他是以色列的拯救者,但顯然他並不是。我們再也見不到他了——一切都不再有意義。”

著!快來看!快來聽!這恰是一種屬靈困惑的最佳示例,(並且我敢肯定)每一個神的兒女遲早都會經歷這種困惑。請注意:它可以讓人極度痛苦,而且如果你準備不足,它會讓你心煩意亂,情緒受創,並在很大程度上摧毀你——不妨說,這正是撒但每一次的目標。結果是你會覺得上帝在和你玩貓捉老鼠的遊戲。祂給了你希望,將你高舉,隨後祂叫希望破滅,把你摔下去。祂將祂給予你的倚靠之物突然撤去,你就頃刻倒下。你覺得祂在和你玩遊戲:畢竟、祂一定是個沒心沒肺、惡毒的食人魔。所以你覺得自己支離破碎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一位基督徒工作者,也許是平信徒,也許是牧師,接受了一項任務(無論是牧養一個教會,帶領一個班級,開始一項新工作,或是其他什麼),他確信這是神的呼召,於是期待著祝福和果效。但隨之而來的只有失望和沮喪。一切都糟透了,人們的行為反常,反對的聲音越來越大,自己被同事辜負,事工領域一片狼藉。抑或是一對夫妻,他們在主內結合,為要一同事奉祂。他們獻上家庭、金錢,甚至準備在適當的時候,把孩子也一併獻給神。然而他們收穫的只是各種各樣的問題——健康問題、經濟問題、家人之間的問題,或許還有(也是最痛苦的)自己孩子的問題。有什麼比看到自己努力為神養育的孩子對基督教說“不”更讓基督徒父母傷心的呢?別說這些事從沒有在真正虔誠的基督徒身上發生過。你很清楚它們會發生的。當它們實在發生時,痛苦會因為是覺得神正與你作對、不依不撓地摧毀祂自己曾給你的希望而不斷加增。

大約30年前,一個牧師的女兒被一個年輕人吸引。她是基督徒,而他不是。她做了基督徒少女在此時應做的事:忍耐禱告。他信了主,隨後他們結婚了。不久,這個頗為富足的農民小伙感到了神的呼召,變賣家產,接受了牧師的培訓。然而,他的事工還沒開始,他就因癌症痛苦地死去,留給寡婦的是一個小兒子,卻未留分文。時至今日,她有一份為個體信徒服務的牧養事工。如果沒有這段經歷,她永遠不會有這份事奉;然而,她不得不一再地和這樣一種感受對抗:“上帝和我玩了個遊戲;祂給了我希望,又讓希望破滅;祂殘酷,卑鄙”。我想她會一直面對這種掙扎直到死亡。這樣的事確實會發生,並使人痛苦。

來看《聖經》中的例子。少年約瑟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從夢中得到啟示,將來要成為族長。憤怒的兄長們將他變賣為奴,以確保這樣的事永不發生。約瑟在埃及成了一位位高權重的軍人政治家的得力助手,諸事順利。家裡的女主人也許覺得被丈夫忽視,就像許多士兵和政治家的妻子會感到的那樣,於是想要與約瑟同寢。約瑟說不。就這樣被區區一個奴隸拒絕讓這個婦人的慾望變成了仇恨(這樣的轉變從來都不難)。於是她撒了謊,一瞬間他被下在監裡,苟延殘喘,名譽掃地,被人遺忘。他在那里呆了幾年,我們被告知他是一個模範囚徒,但沒有前途和指望,除了上帝曾給他的偉大夢想。 “耶和華的話試煉他,直等到他所說的應驗了”(詩105:19)。 “試煉他”——是啊,然而這是何等的試煉!我們能懷疑約瑟在獄中曾不斷地與這種感覺鬥爭嗎?賜給他希望的神是否現在正努力地摧毀這希望?我們能想當然地以為他覺得信靠上帝、保持平靜安穩是很容易的事嗎?

從表面上看,神所賜的希望被神所命定的環境打破了。這種令人心碎的困惑是今天許多基督徒的現實,也將是明天更多基督徒的經歷——正如約瑟和在以馬忤斯路上的門徒所經歷的一樣。現在,回到他們的故事,來看這位偉大的醫生如何醫治他們。

優秀的醫生首先通過診斷技巧來體現他們的水平。不僅要緩解症狀,更要找到病根,對症下藥。耶穌認為這對夫婦苦惱的根本原因是什麼?通過他與他們的交流可以看出他的診斷結論是他們的 不信。這有兩個原因。

先,他們 太沮喪了——太沮喪以至於失去了理性。此時他們已無法進行任何推斷。他們從失望到哀傷,從哀傷到絕望,從絕望到我們所說的抑鬱——這種二十世紀最常見的疾病,北美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在生命的某個階段必須為其接受藥物治療。如果你曾得過抑鬱症或試圖幫助過它的受害者,你就會知道抑鬱症患者是有多隨機應變,總能隨時找到不從你對他們說的任何話中獲得任何安慰、鼓勵或希望的理由。他們知道你是好意,但他們卻不顧你的努力;他們把一切都扭曲成了他們應該黯然神傷、無可奈何的進一步理由(“對你來說都是對的,對我來說卻不一樣”,等等)。他們決心把一切都當作壞消息來聽。這正是我們在革流巴關於空墳墓的敘述中看到的。 (此時說話的肯定是革流巴;馬利亞不會和一個陌生男人說話,而且這個故事是以一種男性化的方式講述的)。

Article continues below

免費時事通訊

更多時事通訊

“這事成就,現在已經三天了。”革流巴說。 “再者,我們中間有幾個婦女使我們驚奇。她們清早到了墳墓那裡,不見他的身體,就回來告訴我們,說看見了天使顯現,說他活了。又有我們的幾個人往墳墓那裡去,[奇哉!妙哉!]所遇見的正如婦女們所說的,只是沒有看見他(路24:22–24)。 (言下之意:這狂言中沒有他活著的可能;一定是有人褻瀆了墳墓,偷走了屍體,為的是不讓他體面地安葬。)因此,革流巴宣布空墳墓只帶來了更多壞消息。

然而,在受難之前,耶穌不僅預言了他的死,也預言了第三天的複活(路9:22,18:33,太16:21,17:23,20:19)。若能在這些預言的光照中思想這空墳墓,必能叫他們“驚訝立時樂歡呼”。 “他說過會死而復生的;現在墳墓已空;他復活了,他復活了,他復活了! ”但他們倆如此沮喪,根本想不明白。

究其原因,即他們不信的根源,是他們 太無知了——對聖經的太過無知,耶穌也診斷出了這一點。 “無知的人哪” ——耶穌的語氣是同情的,並非輕蔑:“噢,你們這些親愛的愚昧靈魂啊”,這樣表達會顯出細微的差別——“先知所說的一切話,你們的心信得太遲鈍了!基督這樣受害,又進入他的榮耀,豈不是應當的嗎? ”(路24:25-26)。耶穌可能花了兩個小時,從(熟記於心的)經文向他們顯明這確實是應當的。這顯示出他看何為門徒們最根本的需要。

正如對《聖經》的無知是以馬忤斯路上門徒們的主要困擾,我們也常常如此。不明白聖經的基督徒們也常因無法從聖經的角度來理解自己的經歷而陷入無謂的困惑和傷害中。這兩個門徒無法理解耶穌的十字架。許多人因著對聖經認識的缺欠無法理解自己的十字架。其結果是或多或少的困惑和隨之而來的苦惱。而這本是可以避免的。

對這樣的診斷結果,耶穌做了三件事來醫治這對夫婦的靈魂。第一步,他做了所有諮詢師都必須做的事:他 提出問題,讓他們說話,建立關係,從而使他們接受他所要說的話。他的開場白(17節,“你們走路彼此談論的是什麼事呢?”)得到的只是革流巴無禮的回答(18節,“你還不知道這幾天在那裡所出的事嗎?”)。感到傷害的人往往如此,藉著對旁人莫名地發怒來外化自己的痛苦。但耶穌卻不慌不忙;他知道革流巴心裡的感受,所以堅持發問(“我知道嗎?反正你告訴我吧,讓我聽你親口說說”)。如果他們當時拒絕說出愁苦,耶穌就不可能幫助他們了。但當他們向他傾吐心聲時,醫治就開始了。

後,第二步,耶穌 解釋經文——用他們的話說是“打開經文”(32節,和合本譯作“講解經文”——譯者註)——因為經文與他們的困惑和痛苦息息相關。他顯明了他們一直以來的困惑,即他們認為那個會終結羅馬統治的救贖者的死,其實早在幾個世紀前就已經被預言過,正是神終結罪的負擔和捆綁的救贖方式。他一定複述了《以賽亞書》53章,其中1-9節中為罪而死的僕人在10-12節中復活、得勝和掌權;他援引了許多經文,描繪了上帝的彌賽亞通過十字架得到榮耀冠冕;他使他們處於一種恍然大悟和愈加欣喜的狀態(他們的心“火熱”起來,32節),直到他們到家。治療就這樣繼續著。

這裡的原則是,對一個受困的靈魂來說,世界上最有療效的事就是發現那使人無望、並對一切嬉笑心生恨意的心碎,居然在《聖經》中都被對付了。而且若從愛和神聖的目的來看,這些心碎竟都是有意義的。而且可以肯定的是,《聖經》,即上帝給予我們的生活手冊,對我們將要遇到的每一個涉及上帝之道的生活問題都有所指導。所以,如果你自感因神對你所做的而受到傷害,卻又找不到針對當下處境的經文,那並不代表《聖經》此時辜負了你。你只是和這些門徒一樣,對聖經的認識還不夠深入。請那些更有智慧的基督徒就你的痛苦為你打開《聖經》。我保證你會發現確實如此。 (借用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的話說——挑戰讀者!)(譯者註:埃勒里·奎因是美國推理小說家曼弗雷德·班寧頓·李(Manfred Bennington Lee ,1905—1971年)和弗雷德里克·丹奈(Frederic Dannay,1905—1982年)表兄弟二人使用的筆名,他們開創了合著推理小說的先例。埃勒里·奎因同時也是二人小說中虛構主人公的名字,該人物也是一位偵探小說作家兼偵探。)

後,耶穌 顯明了他的同在。“請你同我們住下吧!”,門徒在抵達以馬忤斯時曾對他說。 (他們的好客之心,是何等的恩賜!若非如此,他們會錯過什麼呢!)在餐桌上,他們請他祝謝。正當他祝謝了將餅遞給他們時,“他們的眼睛明亮了,這才認出他來。”(31節)。他們究竟是因他手上的釘痕認出他,還是因那餵飽五千人和餵飽四千人時完全一樣的聲音和動作想起了他。和其他不明就裡的人一樣,我們也不得而知;但這也並不重要。現在,也和當時一樣。耶穌使人知曉他存在的方式是通過神聖啟示的奧秘。關於這些奧秘,人所能說的,不過像是對所有那些說過、見過、讀過、記住了的事一樣——只能說它發生過。就在這裡,就這樣,醫治完成了。

Article continues below

只有當我們放下不禱告而帶來的怨恨和自憐,向他敞開心扉,我們才會知曉他的幫助。

可以肯定,在他們認出他的那一刻,他就不見了。但他們卻已然明白,他依然與他們同在。否則,他們會在疲憊中從桌邊起身、連夜趕回耶路撒冷去分享他們的消息嗎?明智的巴勒斯坦人因害怕暴徒和劫匪,不會孤身夜行鄉間小路(這也是革流巴和馬利亞一開始敦促那陌生人與他們同住的原因)。但顯然,當他們進而為主做工時,是倚賴著他們的主隨時保守的同在。 “同我們住下吧!”他們曾說過。現在他們心裡知道他確是如此。所以他們受傷的心得到了修復;他們的憂愁被喜樂替代。

耶穌基督,我們復活的主,昨日、今日,都是一樣的。把以馬忤斯路上的醫治帶到我們自己的傷痛處,這才是屬於復活節的真正信仰。要怎樣做到呢?首先,將我們的困擾告訴耶穌,就像祂每天邀請我們做的那樣。祂始終是一個好聽眾,就像讚美詩中所唱的,“祂同感我們的痛苦”("a fellow-feeling for our pains");只有當我們放下不禱告而帶來的怨恨和自憐,向他敞開心扉,我們才會知曉他的幫助。第二,讓祂從聖經中教導我們,使我們將痛苦的來源與神救贖之愛的目的聯繫起來:這意味著定期尋求教會中的牧養以及進行私人聖經學習。第三,請祂向我們保證,當我們行經水與火一般的經歷時,他會與我們同行,並一直與我們同在,直到終點。這樣的禱告他總會答應。

“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做隨時的幫助。” (來4:15-16)。很久以前,使徒這樣寫給那些被虐待、受困擾、被壓迫的信徒們。以馬忤斯路上的故事敦促我們要按他說的去做——同時也告訴我們如何去做。

英國神學家、作家J.I. 巴刻(J.I. Packer)曾擔任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溫哥華市維真神學院(Regent College)系統和歷史神學教授。

翻譯:許珏

[ This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Português 简体中文, and Indonesian. See all of our Chinese (Traditional) (繁體中文) cover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