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要說耶穌在33歲的時候就死了。
常見的斷言似乎是合理的,如果“耶穌開頭傳道,年紀約有三十歲”(路3:23),並從事三年的傳道事工(約翰提到了三個逾越節,可能還有第四個),那麼他死時已經33歲了。 然而,幾乎沒有學者認為耶穌死的時候實際上是33歲。 耶穌的出生時間是在大希律王下令處決“伯利恆城裡並四境所有的男孩。”(太2:16)和希律王在公元前4年春天去世之前。 如果耶穌出生在公元前5或6年的秋天,並且我們記得我們在公元前和公元後之間是沒有那個 “0″年的,那麼耶穌在公元33年的春天去世時 (我們認為這是最有可能的)應該是37或38歲了。 即使耶穌死於公元30年(唯一有可能的替代日期),他應該是34或35歲,而不是33歲。 沒有任何主要教義會受到這種常見誤解的影響。 但不要在講台上自信地宣稱不真實的“事實”,從而損害你的信譽。
2.在解釋最後的晚餐上為什麼明顯沒有羔羊時,不要只說耶穌是最終的逾越節羔羊。
雖然耶穌是“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約1:29),這是光榮的事實,但這並不意味着在主的晚餐上沒有實體的逾越節羊羔。 事實上,幾乎可以肯定是有的:“除酵節,須宰逾越羊羔的那一天到了。 耶穌打發彼得、約翰,說:‘你們去為我們預備逾越節的筵席,好叫我們吃。’”(路22:7-8;參可14:12)。 即使福音書中沒有特別提到,吃逾越節羊肉也是每個猶太逾越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出12:3)。 這就是為什麼門徒們要在晚上在城門之內集體吃這頓飯,在那裡應該是就着紅葡萄酒吃,在掰餅和唱讚美詩之前吃完。 雖然對最後的晚餐的性質存在分歧,但我們認為很清楚的是,在受難的前一天晚上耶穌與十二個人一起慶祝逾越節,而耶穌也明確表示,對於紀念神通過犧牲羔羊的血將他的子民以色列從埃及的奴役中拯救出來的這一傳統,他是遵守的。
3.不要說在棕櫚主日敬拜耶穌的和受難日上喊着把他釘死的是同一群人。
這種說法通常是被作為一個有力的講道重點,說明在涉及到彌賽亞耶穌時,人心是善變的。 但需要補充幾個條件。 首先,我們並不完全清楚高喊“和撒那”、讚美耶穌凱旋的那群人與聚集在本丟彼拉多面前喊着“釘他十字架!”的是同一群人。 前者似乎主要是來自加利利的朝聖者和耶穌的門徒,而後者似乎主要是來自耶路撒冷的人。 其次,這兩群人都是在誤解的基礎上表達激昂的情緒。 當耶穌騎着驢子進入耶路撒冷時,那些高呼“和散那”的人之所以興奮,是因為民族主義對彌賽亞的錯誤認識。 當耶穌與本丟彼拉多一起站在耶路撒冷的眾猶太人面前時,後者被他們的領袖煽動起來,錯誤地指控耶穌褻瀆神明,他們的譴責同樣是基於對彌賽亞身份的誤解。 這兩群人的共同紐帶不是人心的善變,而是對謙卑的彌賽亞和受苦的僕人缺乏真正的認識和敬拜。
4.不要繞過婦女作為基督復活證人的角色。
復活記述中婦女的數量和身份可能很難知道,這也是我們在 《耶穌的最後日子》(The Final Days of Jesus)中提供詞彙表作為指南的原因之一。 例如,其中一個令人困惑的地方是,不少於四位婦女同名馬利亞:(1)抹大拉的馬利亞;(2)耶穌的母親馬利亞;(3)雅各和約西/約瑟夫的母親馬利亞;以及(4)革羅罷(可能是拿撒勒人約瑟夫的兄弟)的妻子馬利亞。 此外,還有約亞拿(她的丈夫苦撒是希律安提帕的家宰)和撒羅米(可能是使徒雅各和約翰的母親)。
當你在這個復活節講道時,不要把婦女的見證作為一個偶然的細節而忽略。 在第一世紀,婦女甚至沒有資格在猶太人的法庭上作證。 約瑟夫斯(Josephus)說,即使是多個婦女的見證也是不可接受的,“因為她們的性情輕浮和大膽”。 第二世紀批評基督教的克理索(Celsus)嘲笑抹大拉的馬利亞作為所謂的復活證人的想法,稱她是一個“被巫術所迷惑的歇斯底里的女性”。
這一背景很重要,因為它指出了兩個關鍵的事實。 首先,它從神學角度提醒,彌賽亞的國度將世界的體系顛覆。 在這種文化中,耶穌從根本上肯定了婦女的充分尊嚴和她們見證的重要價值。 第二,從護教角度,它是對復活記載歷史準確性的一個強有力的提醒。 如果這些是“乖巧捏造的虛言”(彼后1:16),婦女就不會被作為復活的基督的第一批目擊者出現。
5.不要專註於耶穌的苦難,以至於忽略了十字架在復活中展示的和通過復活所帶來的榮耀。
某些基督教傳統傾向於幾乎單方面地關注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痛苦,關注他不得不忍受的不可思議的痛苦,關注他的羞辱和與上帝的分離。 這可以在電影中看到,如梅爾·吉布森(Mel Gibson)的《耶穌受難記》,羅馬天主教在通往十字架的各站重演了他沿 Via Dolorosa(即悲傷之路)的受難之路,以及我們倆在我們參加的福音派教會中所聽到的不少講道中的關於受苦的信息(更不用說我們最喜歡的許多讚美詩)。 當然,《聖經》的四本福音書,特別是《馬太福音》、《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都一致認為耶穌為我們受了很多苦,因為他為我們的救贖獻出了生命,使我們的罪孽得到了寬恕。
然而,復活節的故事還有另一個方面。 這在約翰的陳述中得到了最好的概括,即“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他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 ,就愛他們到底。”(13:1)。 在介紹洗腳的場景,以及整個充滿激情的敘事時,約翰寫道:“耶穌知道父已將萬有交在他手裡,且知道自己是從神出來的,又要歸到神那裡去,就離席站起來 ...”(13:3-4;參見14:28).
換句話說,約翰不厭其煩地表明,十字架不是一個死胡同,而是耶穌返回天父之家路上的一個驛站! 這就是為什麼他在敘述耶穌受難的一開始就打下了一個勝利的基調:天父已經把所有的東西都交到了耶穌的手中,而耶穌正在回到他之前的榮耀中,他和天父一起享有這些榮耀(17:5,24)! 正如希伯來書的作者所說,耶穌“因那擺在面前的 喜樂”,才“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12:2)。 這個復活節,讓我們確保在講述耶穌受難的故事時,不要遺漏“榮耀 ”這一部分。 毫無疑問,十字架本身是榮耀的,它展示了耶穌完美的順服、上帝對人類的愛,以及上帝之子為有罪之人提供的贖罪祭。 耶穌在地上的工作確實已經“成了”(約19:30),但他統治、治理和代禱的榮耀的工作一直持續到今天。
安德利亞斯·科斯騰伯格(Andreas Köstenberger)是位於北卡羅來納州維克森林(Wake Forest)的東南浸信會神學院的新約和聖經神學高級研究教授。 賈斯汀·泰勒(Justin Taylor)是 Crossway 出版公司的高級副總裁兼出版人。 他們合著了《耶穌的最後日子:有史以來最重要人物的最重要一周》(The Final Days of Jesus: The Most Important Week of the Most Important Person Who Ever Lived)(Crossway 出版)。
翻譯:劉晨晨
責任編輯:吳京寧

Annual & Monthly subscriptions available.
- Print & Digital Issues of CT magazine
- Complete access to every article on ChristianityToday.com
- Unlimited access to 65+ years of CT’s online archives
- Member-only special issues
- Learn more
Read These Next
- Trending
American Christians Should Stand with Israel under AttackWhile we pray for peace, we need moral clarity about this war. - From the Magazine
Frozen Embryos Are the New Orphan CrisisMore than a million unused IVF embryos are in cryostorage. Are they the next pro-life frontier?Português - Editor's Pick
God Thwarted the Tower of Babel. But Its Spirit Lives On.From the builders of Genesis 11 to the architects of the modern world, we've forgotten who makes our name gre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