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人生多数时间里,我对启示录这本书简直避之唯恐不及。我知道读它也许会对我的生命有好处,但我还是一直不想读它。
也许是因为小时候教会教我读启示录的方式影响了后来的我。青少年时期,我的小组一起看了一部生动描绘了在其他“真”基督徒被提到天上,剩下没被提的基督徒留在地球上的恐怖电影。我看完真的太害怕了。所以我开始探索预言类的书籍,试图将中东地区发生的事件跟圣经对末世的描述连结起来。但我还是有满满的困惑。所以我放弃试图理解启示录。甚至,它变得像我圣经里的附录那样的存在。不读启示录对我人生来说好像没有太多影响。
即使在接受了神学培训后,我还是没什么信心用启示录讲道,或教导启示录。启示录感觉还是太神秘、太残酷、太奇怪了。它描述的那些奇幻异像似乎对基督徒日常生活会遇到的实际问题没什么帮助。它最多就是在警告我们,“你最好做好准备,因为世界末日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像我这样的基督徒其实并不少。这么多年来,我非常少听到关于启示录的讲道。就算有,也只讲了启示录里“比较安全”的一小部分,例如基督在第2和第3章给教会的信息。很大程度上,教会对于启示录里鲜活且充满生命力的信息都保持着沉默。
转换眼光
就像有些人戴到度数不对的眼镜一样,我也有戴错眼片的问题。我内心已预先设定要透过“预测未来”的这个镜片来读启示录。跟许多基督徒一样,我将启示录视为一本关于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的预言书。约翰看到的异像就像末日事件的电影剧本,例如世界末日会发生的善恶之战 (Armageddon) 或敌基督者在地球上的统治。透过看预言书的镜头,我很难觉得启示录对上帝的子民来说是个好消息。
但是,如果我们透过不同的视角来读启示录呢?如果我们不用预言镜片,而是透过“大使命镜片”来读它会怎样?从大使命的角度读圣经的意思不是要找到段落来支持教会的跨文化传福音事工。相反,它所关注的是上帝在这世上所做的一切,祂如何在各个层面都带来救恩跟医治,以及上帝的子民如何参与到这个全面的计划里。
把这个原则应用在启示录的意思就是,与其试图破解末日的详细计划,我们需要看见启示录是如何见证上帝透过基督这个被杀但复活的羔羊来恢复所有受造物 — 包括人类 — 的重大使命。启示录向我们展示了上帝爱世人的终极目标,即“将一切都更新”(启示录 21:5)。
但这还不是全部的故事。启示录也想要装备跟激励上帝的子民,让他们投入到上帝为这世界准备的救赎工作中。启示录的目的不是预言未来,而是呼召我们此时此地 像是已活在预知的未来里而生活着。它使基督徒群体能够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实践上帝的爱的使命,期待着祂使一切都更新的那天到来。
正如新约学者迈克尔·戈尔曼(Michael Gorman)所说,我们需要“不将启示录视为未来的剧本,而是将其视为教会的剧本”。

本文的后半段会更多解释为何透过宣教的眼光来读启示录才更能忠于它预言性的文体所想传达的信息、内涵,及盼望。
重新看待这个世界
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启示录使用的文体。 就像圣经中任何一本书一样,我们需要问:“它用了什么样的文体?” 尽管启示录跟圣经预言 (见启1:3) 及书信 (1:4, 9) 文体有共同之处,但最重要的是,它是属于一种被称为“末日文学”的古代写作文体。而约翰的原始读者比我们更熟悉这样的文体。末日文学充满了异象、符号及故事,它迫使读者阅读它的时候使用大量的想像力。而这是我们西方人,包括我自己,必须狠努力才能做到的事。
我想说的重点是:我们不能照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启示录里的图像和符号。透过预言的镜片来读启示录可能会造成些常见的错误。例如: 把启示录13章16-17节里说的“兽的印记”当作某种物理性植入身体或印在身上的标记。
但在《启示录》中,兽在手上或额头上的印记与上帝在祂仆人额上的印记在本质上完全相反 (启 7:3;9:4)。两者都是所有权的标志,象征着我们对上帝和羔羊或对撒旦和野兽的忠诚。但并不是因着肉眼可见的标志,而是因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才能知道我们真正效忠的是哪一个王。
启示录充满诗意的意象,与其说是在描述末日场景,不如说是呼吁基督徒群体重新想像他们所身处的世界。约翰从他那个时代流行的末日符号中汲取灵感,使基督徒能转变他们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这种新的眼光让我们能明白上帝在这个世界所做的事 (祂的使命),以及我们能如何参与上帝的使命 (教会的使命)。启示录学者理查德·鲍克汉 (Richard Bauckham) 明智地解释: 约翰的异象揭示了上帝对人类历史的最终目的,以便上帝的子民,不论是从前的基督徒还是现在的,都可以用这个视角来重新思考现在所过的日子。实际上,约翰说,“从上帝的视角来看,事情本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举个例子来说。在第7章中,约翰设想了来自各个部落、语言和国家的人们站在上帝宝座前,日夜敬拜上帝(9-17节)。这不单单是在预测“当我们都到了天堂”会发生的事。他所描绘的景象是在告诉我们“我们是谁”以及“我们为什么现在会在自身所处的地方”。这景象乎召教会要成为这样的社区 -- 虽然分化人们的力量如此强大 -- 但在基督徒群体里,所有会分离国家、部落、种族和文化的障碍都不该存在。并且还给了我们一个使命: 在等待这幅景象终将到来的那天之前,我们现在就能邀请各种语言和国家的人加入这个敬拜上帝及羔羊的合唱团里。我们现在就能努力活在上帝即将实现的未来蓝图里。
连同上下文一起看来读启示录
如果约翰邀请他的读者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自身所处的世界,我们同时也需认真看待他写这本书时所处的文化背景。首先,启示录最初是写给宣教背景下属于罗马的小亚细亚地方教会们。约翰呼吁收件者在他们所处的地方生自己的生命样式来见证被杀及复活的羔羊的所带来的好消息。
而这对原初读者来说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这些基督徒生活在一个要求他们要效忠罗马帝国的世界,处处皆是崇拜皇帝的公民宗教,就连当地其他信仰所拜的神灵也都效忠凯萨。无论是城市的节日还是私人生日派对,每件事都能成为致敬皇帝的机会。帝国崇拜就像小亚细亚人民无形的契约:给凯撒应有的权利,众神就会赐你和平、安全及昌盛。不遵守这个规定就会被认为是“不爱国”及不忠诚。拒绝加入这种崇拜的基督徒会面临被迫害的可能,在社会层面及经济上被排挤,甚至受到暴力死亡的威胁(启示录 2:10, 13)。
但更大的威胁来自教会内部 — 妥协于帝国生活方式的诱惑 (也许是为了减少文化上的阻力)。但并非每个教会都以同样的方式回应这些外在和内在的压力。有些教会在苦难面前仍然忠心(士每拿和非拉铁非),但多数教会没有。例如,别迦摩和推雅推喇的基督徒选择和罗马流行文化中的偶像崇拜妥协(启示录2:14-15;20-21)。撒狄和老底嘉的人则因自身的骄傲及繁荣而深陷于自满的罪(“我很有钱…我没什么需求”— 启示录3:17)。
因此,以上每一间教会都该根据自身所面临的挑战来读启示录剩余的篇章。有些教会需要得到“上帝最终会击败所有反对祂的力量” 的确信。但对于其他已经妥协的教会来说,启示录的其余部分就像给他们的一道雷击。约翰警告他们要悔改并拥抱那为我们受苦的羔羊的道路 — 否则等待他们的会是“羔羊的愤怒”(6:16)。
而这对现今的读者我们来说也是如此。我们如何接收启示录的信息是根据我们自身的属灵状况和需要。启示录至今仍然呼吁著世界各地的基督徒群体放弃世俗帝国的生活方式,信实地为上帝及祂慈爱的使命作见证。
约翰在第17章和18章中以巴比伦做符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显示启示录是如何向他读者所面临的世界提供解套方法。约翰用这个符号将他的十字准线固定在罗马。巴比伦和罗马一样坐落在“七座山”上 (17:9),符合统治地球的“大城”的形象(17:18)。在第18章中,约翰形象化了罗马对整个帝国的经济剥削,只为了满足精英阶层昂贵的生活方式。在罗马进口货物清单的最下面,约翰写道“人类被卖做奴隶”(18:13)。罗马透过把人类当作商品来交易而致富。也难怪上帝呼召祂的子民“从[巴比伦]出来”(18:4) — 抛弃巴比伦的思维及生活方式。
然而,人们通常不会把巴比伦跟古罗马联想在一起。跟富裕且傲慢的老底嘉人有相似处境的我们必须问:“今天的巴比伦在哪里?” “离开巴比伦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 我们何时加入了剥削弱者来使强者受益的系统,并膜拜消费主义这个偶像?这些不仅仅是个人道德问题;而是基督徒向世界见证不同的生活样式的一部分。
关注正确的焦点
透过上帝大使命的视角来读启示录,可以减轻我们想要戴上先知的帽子来弄清楚约翰的异像要如何融入其他可能发生的末日剧情的困扰。相反,我们更可以专注在启示录故事里关于上帝对这个世界的慈爱目的。这些包含在启示录里常见到的两个符号 — 天上的宝座 和被宰的羔羊。
这两个符号在启示录的神学核心 --第4和第5章 -- 中有了最大的焦点。用新约学者尤金·博林 (Eugene Boring) 的话来说,上帝的宝座代表了“对宇宙的未来的控制权”。如果上帝有权掌管这世界每一个角落,那无论任何人或属灵力量都无法破坏祂对所有人类及整个世界的救赎目的。
上帝如何完成祂救赎的使命?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 -- 一只受伤的羔羊!被宰的羔羊是启示录的标志性符号,羔羊及祂如何看待大审判,是我们能理解这整本书的镜头。因着羔羊的受苦及死去,开启了上帝救赎每个部落及国家的大计划 (启示录 5:9-10)。
这个符号不仅仅告诉我们上帝通过被钉十字架的耶稣为所有受造物带来了复兴。 它还向我们展示了整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 上帝的使命就像这只羔羊。 上帝没有像凯撒那样用蛮力和暴力,而是用舍己的爱来打败所有对立的力量 (启12:11)。今天的基督徒也许面临着这样的试探: 透过威胁和排挤他人的方式来完成上帝的旨意,例如:“为上帝夺回我们的国家”。但这样施压的方式与这本书向我们展示的 — 受伤的羔羊成为了整个宇宙所跪拜的王 — 的方式违和。
盼望的所在
大规模校园枪击案。一个充满天灾中的星球。出于种族仇恨的攻击。一场致命的流行病。来自毫无意义的战争的难民潮。不意外,不少基督徒开始对未来感到悲观。
在如此令人喘不过气的环境下,启示录为我们提供真正的盼望。但这个盼望不在于我们被提到天堂、逃离这个世界和它所有的苦难,也不在于 “我们死后在天堂里有个家” 的承诺。如果我们透过上帝大使命的眼光来读约翰异象里所描述的新耶路撒冷(启示录 21-22),我们会看到一个能深刻塑造 “我们所处的现在” 的未来,在这个破碎的世界中扩展我们的盼望。
约翰对新耶路撒冷的描绘揭示了上帝对世界的最终目的 — 当上帝的同在浸透整个地球时,人类及所有受造物会是如何的昌盛繁荣。但新天地能将它的光芒投射到我们的现在,呼唤我们现在就在巴比伦的街道上实践在新耶路撒冷里的生活。新耶路撒冷的盼望会是什么样子呢?这里有两个例子。
首先,新耶路撒冷会是个医治性的社区。她的新使命是 “医治万国”(启22:2)。在这里能医治罪及邪恶对人类造成的伤口。而我们作为预告未来这个新耶路撒冷的基督教群体,被乎召在今天成为能为世界各国带来盼望及医治的社区。我曾经的一个学生在他的德国故乡已建立了一个像这样的社区。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为难民、青少年、老年人、无家可归者及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带来希望。他们近期帮名叫Emanuela的性工作者填写她急需用的健康保险表格,帮她联系债务咨询师,甚至给了她更棒的东西:无条件的爱及友谊。在这样的行为里,把新耶路撒冷带进了世俗城市里。
再来是,约翰预见的是所有受造物的复苏。启示录描绘了新耶路撒冷降临且与已被更新及改变了的地球融合 (启示录 21:2, 10)。这个未来的城市预知著未来生态系的和谐及万物的繁荣。如果上帝对地球的未来有这样的计划,我们就不能忽视现在对环境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及其带来的天灾对世界上最脆弱的人群可能会造成的伤害。
我们的回应当然不仅仅包括重新反思我们生活的方式对上帝所爱的地球的影响,而是意识到作为地球的好管家也能是一种宣教方式,需要我们共同的支持及祷告。以A Rocha国际组织为例,他们在加纳的阿特瓦(Atewa) 森林等地做了影响极深的事。那里的采矿、非法伐木及农场拓展已严重威胁了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而这个组织帮助确保至少500万加纳人能获得安全的饮用水。启示录呼吁基督徒能成为人类及其他受造物希望的好管家。
我们不能再把启示录想说的话静音掉。如果我们只满足于透过预言的镜片来读它,我们就无法清晰的看到这本书为当初以及现在的教会在大使命禾场上所带来的充满希望的信息。透过上帝慈爱的宣教眼光来读启示录,可以帮助我们听到这本书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呼唤 — 呼唤我们成为和这个世界有着不一样的敬拜及见证的社区,活出如被宰羔羊那般的生命样式。以及呼唤我们放弃舒服活在巴比伦城里的消费主义、不公义及偶像崇拜的生活。呼唤我们活出未来在新天地会有的样貌,活在上帝的旨意中,使一切都更新。
弗莱明院长是中美洲拿撒勒大学( Nazarene University) 新约宣教学荣誉退休教授。他是《预尝未来:以上帝宣教的眼光读启示录》的作者。
中文翻译: Yi-Ting Tsai
-

2022-08-23
256 pp., 28.0


Annual & Monthly subscriptions available.
- Print & Digital Issues of CT magazine
- Complete access to every article on ChristianityToday.com
- Unlimited access to 65+ years of CT’s online archives
- Member-only special issues
- Learn more
Read These Next
- Trending
American Christians Should Stand with Israel under AttackWhile we pray for peace, we need moral clarity about this war. - From the Magazine
The Unusual Epistle that Helps Me Counsel on SexualityJude has strong words for immorality in the church. Yet he advocates for mercy for those who doubt. - Editor's Pick
The ‘Soul of India’ Now Lives in Its Cities. Is the Local Church Ready?How Christian outreach has come to look like the YMCA, call center ministries, and the “Christward” movement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