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尔逊·曼德拉、迪特里希·朋霍费尔、马丁·路德·金、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当我们想到20世纪有信仰的持不同政见者时,这些名字就会浮现在脑海中。这是其来有自的:这些人以他们的决心和毅力、雄辩的话语以及他们对抵抗不公之含义的深刻探究,给人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现在,由于历史学家连曦的研究,我们给这个名单加入了一个新的名字:林昭,已知的在毛泽东时代公开和坚定地反对共产主义的唯一一位中国公民。
杜克大学神学院的世界基督教教授连曦,就现代中国与基督教的接触多有著述。他的第一本书《传教士的皈依》(1997)是对美国新教20世纪早期在中国传教的批判性研究。他的第二本书《浴火得救:现代中国民间基督教的兴起》(2010)研究了宣教士的基督教转化为充满活力的中国本土信仰的过程。连曦在2012年开始研究林昭的生平,次年收到了她狱中作品的副本。他的研究结果成书为《血书:林昭的信仰、抗争与殉道之旅》(English edition: Blood Letters: The Untold Story of Lin Zhao, a Martyr in Mao’s China),取材于林昭的狱中作品、多年的采访、与林昭亲密接触者的通信、以及在苏州和北京的大量实地调研。
林昭的故事读来并不轻松。它鲜有希望的亮光,绝望远多于胜利。无疑,连曦因多年来接触它而承受着二次创伤。然而,如果任何人想懂得坚定地反对邪恶政权的真实代价 ——身心和家庭的代价,了解林昭的故事是非常必要的。在对这个非凡人生的叙述中,我们看到基督信仰如何给人勇气来抵制极权主义,维护我们的道德自主权,在必要的政治异议中支撑着我们。
皈依与醒悟
林昭,是彭令昭的笔名,她于1932年出生,父母是积极参与政治的中产阶级,因此她从小就明白介入政治的代价。她的家庭成员在蒋介石对共产党人的清洗中经受苦难。在皈依基督教之后,她紧接着也皈依了中国共产党(CCP)。这两件事都发生在她就读景海女子师范学校(Laura Haygood Memorial School for Girls)期间,这是一所由南方卫理公会(Southern Methodist)创办的精英学校。林昭15岁时在那里受洗。
在林昭上中学的两年里,中国被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内战所蹂躏。对于爱国青年来说,共产党承诺的 "新民主 "似乎是对蒋介石腐败、无能和镇压性统治的一剂充满希望的解药。林昭和其他许多人一样,在共产党与中国社会邪恶势力的斗争中,看到了基督教与此的直接关联。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她作为基督徒对正义充满热情的自然结果。
毕业后,林昭进入了一所共产党的新闻学校,学习如何写赞颂党的文章。完成学业后,她在苏州农村工作团工作了几年。农村工作团成员与农民协会一起,对不公正的地主进行了暴力对抗,以便将土地重新分配给人民。这一经历使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坚定地支持党的主张。之后她重新回到报社工作,调查及报道政府的腐败。
共产党为何会失去这样一个立场坚定的青年呢?林昭对中国共产党的不满始于她的领导辜负了她的理想。她发现上级滥用权力,并且逍遥法外。随后,在北京大学攻读文学学位时,她看到朋友们因为批评共产党而成为攻击目标。在反右运动中,有数百人失踪或自杀,她因此不再相信在毛泽东领导下会有独立的、思想自由的中国。1958年,由于同情被揭发的朋友们,林昭也被列入右派名单;当时她刚满26岁。她对此的反应是试图自杀。
林昭被处以三年的 "劳动改造",但由于她患有慢性肺结核、身体虚弱,她被允许在校园里服刑,在资料室和花园里劳动。虽然她从未放弃过青少年时期的基督教信仰,但她以公开的方式重回教会,这是一种安静的反抗行为,也是一种重申个人尊严的方式。她的另一个公开反抗行为是发表了两首批评毛泽东的诗,他的农业集体化导致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饥荒。这两首诗发表后,林昭于1960年10月被捕。次月,她的父亲自杀了。
在等候审判期间,林昭被监禁了五年,基本上与她的家人和朋友隔绝。她每天都在写诗和散文。她仍患有肺结核和其他疾病,并一度被宣布为精神病患者,但从未接受过治疗。在候审拘留期间,她反复地经受了酷刑;她被殴打、挨饿、隔离,以各种惩罚性姿势戴上手铐。在她第二次试图自杀之前,她写了一首题为 《自诔 》的诗。这是她的第一份血书。
在没有书写工具的情况下,林昭用削尖的竹子扎自己,用塑料勺子收集自己的血。然后她将她的 "笔",通常是一根细竹条或稻草茎,浸入血中,可能的话写在纸上,没有纸就写在衣服或床单上。
即使她的精神和身体状况日益恶化,林昭仍然继续写作,为她自己,也为一个她希望能倾听的世界。她写作了剧本和诗歌,并记日记。她写了一册圣诞灵修。她写信给母亲、《人民日报》的编辑和联合国。这些文献中的大部分都没有离开过监狱;她的看守尽忠职守地把它们作为犯罪证据归档。
1965年5月,林昭被判处20年有期徒刑。三年后,仍然不愿意放弃信仰的她将被处死。在这最后三年里,林昭继续写她的血书。在写给不再被允许探视的母亲的信中,她经常表达在圣灵中得到的深深安慰。“别为我伤心,亲爱的妈妈,烈火炼真金呢!归根结底我是在天父的手里却不在他们魔鬼的手里!”在她已知的最后一篇作品中,她认为上帝会怜悯 “中国大陆上之众多死难者的自杀行为”。她请求读者们同样宽恕 “饱受苦难的灵魂”,并为那些死于毛泽东暴政迫害下的死难者作追思礼拜。想象着一个聆听倾诉的、自由的人类,林昭得以在她的监禁中找到平安和意义。
瑶琴之歌
1981年,上海高级人民法院追认林昭无罪,并将她的遗作归还给家人。这些作品从未被销毁,因为她的看守不敢消灭可能的罪证。在渺无希望中,她仍相信她的“自由书”会流传世间,而这一信念得到了证实。
在该书的后记中,连曦简要地讨论了林昭给后人留下的影响。最早发现她作品的活动家之一是“天安门母亲”丁子霖,她17岁的儿子在天安门广场大屠杀中丧生。在这些作品中她找到了活下去的勇气。2010年,维权律师许志永领导了新公民运动,要求所有儿童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在狱中,他阅读了林昭的著作,并呼吁中国人以她为榜样作出牺牲。已故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刘晓波称林昭是 “当代中国仅存的自由之声”。
《血书》是对一个复杂的英雄人物的深入考察,不遗余力、研究严谨、感人而不感伤。连曦的作品既不回避林昭的个人缺陷和内心煎熬的现实,也认可了她留给后人的重要影响,使其首次被英语读者广知。
尽管连曦的写作很细致,但不熟悉中国政治和历史的读者有时会难以正确地理解一些术语——像右派、左派、共产主义者、民主主义者、国民党、革命者和反革命者这样的描述在中文语境中会有一些不同的含义。同样,我还希望在附录中有一个事件年表,以便在阅读时参考。但这些都是对一本重要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著作的小小苛求。
《血书》提醒我们,身处一个压迫性的体制中是多么容易不提出抗议,只要我们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就会对不公正现象视而不见、麻木不仁。林昭拒绝保护自己,如果这意味着放弃她的理想;她拒绝妥协。她的故事提醒我们什么是真正的迫害,鼓励我们相信信仰可以支撑我们,促使我们倾听世界各地被囚禁者的声音。
在她的作品中,林昭偶尔会把自己称为弹奏古琴的音乐家——古琴是一种类似小型竖琴的弦乐器。在一首诗中她说:“永夜沉吟彻骨寒,瑶琴寂寞对谁弹?” 随后她又写道:“瑶琴韵断”。然而,奇迹般地,今天仍然可以听到那瑶琴的歌声在风中飘荡。
Amy Peterson是一位居住在印第安纳州的作家,在泰勒大学(Taylor University)任教。她著有《危险地带:我对拯救世界的错误追求》(探索出版社,Discovery House)。
翻译:湉淙
-

Subscribe to Christianity Today and get access to this article plus 65+ years of archives.
- Home delivery of CT magazine
- Complete access to articles on ChristianityToday.com
- Over 120 years of magazine archives plus full access to all of CT’s online archives
- Learn more
Read These Next
- Trending
Christian and Missionary Alliance Will Ordain WomenMinisters may now use the title “pastor” regardless of gender. - From the Magazine
Our Worship Is Turning Praise into Secular ProfitWith corporate consolidation in worship music, more entities are invested in the songs sung on Sunday mornings. How will their financial incentives shape the church?español - Related
A Tale of Two New York City PastorsOne formed me. The other entertained me. - Editor's Pick
Died: ‘The Hiding Place’ and ‘The Cross and the Switchblade’ Coauthor Elizabeth Sherrill“She knew how to tell a story with 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