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基督教》(CT)亚洲编辑就以上问题采访了几位中国和海外华人牧师和基督徒,包括:安平:新媒体宣教牧师,“普世佳音” 新媒体传播机构执行主任;Eva Xu,洛杉矶某福音派教会成员,富勒神学院神学硕士;玲子:日本东京某华人教会成员,基督徒微信群群主;始明:中国大陆某家庭教会牧师,美国某神学院道学硕士; Sean Lu:中国大陆某家庭教会青年牧师,现在美国攻读神学博士;亚伦:中国大陆某家庭教会牧师,韩国某神学院道学硕士;张强:大数据专家,资深媒体人。(出于安全原因,中国国内基督徒的名字均为化名)
Sean Lu:教会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以求最好的应对。如果真像当局在答记者问中所言,政府将“确保《办法》落实到位”,那么这很可能会产生“互联网去宗教化”的巨大负面影响。当然,这也只是相对意义上的“去宗教化”:绝对意义上的“去宗教化”是不可能的。如果如当局所望,将来网络空间将不再是“宗教活动特区”,也不是“宗教舆论飞地”,那么网络就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宣教的工场”,网络宣教不再能像从前那样轻松便捷地发布或传播与基督教直接相关的内容,而是像面向任何一片敌视福音的线下真实宣教地一样,是充满挑战的差传事工和属灵争战,必需依靠圣灵的大能,方能应对挑战,在“冻土”上“动土”。
Eva Xu:查经聚会、神学讲座甚至线上敬拜等等,还是可以用Zoom继续进行的,国内的弟兄姐妹也能参加。只不过以前Zoom登录信息会发在微信群里,现在担心不安全会用其他方式通知。但是少许调整还是需要的,比如避免使用容易被查封的敏感字眼。基督徒既要驯良像鸽子,又要灵巧像蛇(马太福音10:16)。微信不行了,可以多打电话,疫情缓解后可以到家拜访。
Sean Lu:网络“恶法” 生效,当然不意味着教会要从网络空间全面撤退或自我消音。无论信徒个体,还是教会群体,都需要更多从神而来的勇气、智慧与创意,来发现并抓住新的潜在机遇。教会及差会需要更有针对性和策略性地装备并差派训练有素的“网络宣教士”,进入这片新的宣教禾场暨战场。与此同时,面对日渐狭窄的公共空间和日新月异的网络文化,我们需要创造全新的符号、语言、隐喻、故事,和象征等“新皮袋”,来承装那万古流芳的福音陈酿(马可福音2:22)。华人教会需要涌现我们自己的鲁益师与托尔金,创造出我们自己的《纳尼亚》与《指环王》。(例如,华人基督徒作家能否基于中国神话谱系,创造出没有基督教“敏感词”,但却充满创意和属灵深意地承载福音信息的文学作品?)
Eva Xu:疫情对传福音最大的挑战是减少了面对面的机会。原本一些外展事工,比如打篮球、打乒乓、学手工等等,机会减少了。单单用网络转发视频、音频、文章等等,慕道友不一定看,打电话他们也不一定接。但疫情让人呆在家里久了,也有时间愿意看一些比较深刻的东西,愿意思考有关生死和永恒的问题。而且一直关在家里没事做,人际关系最容易出问题,此时人最需要福音,那些探讨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督教讲座、书籍,此时更适合推荐给朋友家人同事 。
Latest report on Christian persecution finds Nigeria and Sub-Saharan Africa the epicenter of jihadist violence, while China leads effort to redefine religious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