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神學狀況》(State of Theology) 調查揭示了美國福音派正在遠離對上帝及聖經的正統理解,其中前五名的誤解如下:
- 耶穌並非通往上帝(救恩)的唯一方式。
- 耶穌是上帝創造的。
- 耶穌不是上帝。
- 聖靈不是一個位格。
- 人類沒有原罪。
《今日基督教》對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及台灣的五位基督教領袖進行訪問,以了解這些現代異端思想在他們身處的地區是否也很普遍,基督徒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以及哪些異端思想在他們的文化處境中更常見。
周亞倫(Aaron Chau因安全因素化名),中國湖北的家庭教會牧師
一般來說,中國的異端形態跟美國可能並不一樣。根據這項研究,美國福音派的異端主要是受自由派的影響,而中國的異端則是朝另外一個方向發展,主要受基要主義(fundamentalism)和迷信的影響。
比如大多數中國基督徒會承認聖經的權威,甚至到一地步,輕看(神普遍恩典之下的)非基督教的書籍,將宗教改革的座右銘“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變成了“唯讀聖經”。與美國基督徒不相信聖經字面的意思不同,許多中國異端過於相信聖經字面的意思。美國異端的出現是因為基督徒接受高等教育。中國異端的發生則是由於缺乏神學教育,這也是異端在農村地區比在城市更普遍的原因。
比如非常流行的“東方閃電”異端就按照字面意思認為基督已經再來,而且來自東方的中國(太24:27)。另外一個在農村廣受歡迎的異端叫做“二兩糧”,認為得救的人家裡的米面吃了也不會減少(約6:1-14,王上17:1-16)。
雷競業博士(Kin Yip Louie),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研究教授
多數在香港的華人基督徒名義上同意基督教歷史上的信經,但經常扭曲這些教義的實際含義。
香港基督徒會欣然承認聖經就是上帝的話語,以及同意我們應該遵守聖經中的所有命令。然而在實際應用時,他們常常忽略一段經文的社會背景,把它變成道德教訓或簡化成在教育我們與上帝個人關係的寓言。
例如,出埃及記的故事被單純的解讀為經歷上帝應許的個人旅程,而忽略了它對正義及被邊緣化的群體的關注。或者啟示錄被單純的解讀為對末世事件的預測,而沒有認識到它對政治及經濟剝削的批評。
因此,個人主義式的道德主義可能是香港基督徒之間最常見的異端形式。儘管多數人會同意我們是單靠恩典得救,但他們常常將自己對靈命的理解降低至禁止某些行為的程度,例如吸煙或賭博,或是致力委身於一些行為,例如準時參加主日崇拜。實際上而論,很難確定他們信靠的是基督還是自己良好的行為。
廣橋麻子(Asako Hirohashi),日本千葉縣植堂事工《從城市到城市》(City to City)翻譯總編
“耶穌不是通往上帝(救恩)的唯一方式”是日本福音派教會中最常見的異端邪說。然而它的存在及影響力非常微妙。
雖然多數福音派在公開的信仰告白裡都同意救恩唯獨來自耶穌基督,但許多參與教會的人行為表現得像是他們相信救恩取決於他們服事上帝的程度。一些教會大力的強調全職事奉的重要性,以至於似乎所有其他職業都被視為“世俗”或“邪惡的”的工作。
日本人會如此鍾情於這種異端想法的原因之一,是福音派在日本是宗教上的少數族群。他們不得不調整自己的信仰以適應周圍的日本文化,而日本文化非常強調與社會上的他人和諧相處。
另一個原因則是根基於日本的父權及威權文化背景。會眾常常不加思考或質疑的全盤接受教會領袖在講壇上的教導。
鄭美賢 (Meehyun Chung),韓國首爾延世大學聯合神學研究院系統神學教授
我對使用異端這個詞持謹慎態度,因為在基督教歷史上的ㄧ些領導人或運動,如捷克宗教改革者揚胡斯(Jan Hus)及意大利的瓦爾登斯教徒,都被貼上異端的烙印及經歷了不公正的審判。
韓國基督教與美國福音派有相似的現象。但在韓國最常見的異端是來自諾斯替教(Gnostic)概念裡的肉體及靈魂二元論。
韓國的薩滿教就是基於這種二元觀念。薩滿的作用為精神世界及人類世界之間的“通道”,因為他們的靈魂可以進入靈界的領域,或者他們的身體能成為某種靈或神的“宿主”。近期的科技發展如人工智能 (AI) 領域也受到諾斯替主義的影響,因為肉身在這領域裡一點都不重要。這些諾斯替主義的觀點影響了基督徒將其信仰在韓國社會裡活出來的方式,因為許多韓國基督徒不太在乎自己是否與整個社會有真實有力的交流。
此外,韓國最有問題的異端往往是由某個基督教教派創造出來的異端,這些教派經常發展成熱烈追隨其創始人或領袖的異端。
王提姆 (Tim Wang),台灣台中忠孝路長老會牧師
雖然美國福音派的前五名異端信仰可能也適用於台灣的許多基督徒,但我在台灣教會七年的事奉經驗中看到更普遍的異端信仰是二元論及基督教信仰的私有化。
許多台灣基督徒強調拯救靈魂、成聖,及在天堂度過永恆的希望。這種對非物質事物的片面強調自然使信徒認為身體和物質世界是不重要且可以逃避的。
台灣基督徒也將他們的信仰私有化,他們通常不參與政治,鮮少談論社會及文化中的不公義、種族主義、及其他系統性的邪惡…等等相關的問題。他們願意為這些問題禱告,但很少有人採取行動或親自參與這些問題。
牧師及教會領袖不僅僅需要有好的神學,他們也需要訓練他們的會眾 — 這是許多人已放棄了的呼召。正如《提摩太後書》3:16所說,“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有許多人做導師教導人,但很少有人花時間及精力來教訓、糾正,及在公義的路上訓練信徒。
翻譯: Yi-Ting Tsai
-

Subscribe to Christianity Today and get access to this article plus 65+ years of archives.
- Home delivery of CT magazine
- Complete access to articles on ChristianityToday.com
- Over 120 years of magazine archives plus full access to all of CT’s online archives
- Learn more
Read These Next
- Trending
Russell Moore: I Already Miss Tim Keller’s Wise VoiceThe late pastor theologian gave strong counsel to me and so many others in ministry. - From the Magazine
Our Worship Is Turning Praise into Secular ProfitWith corporate consolidation in worship music, more entities are invested in the songs sung on Sunday mornings. How will their financial incentives shape the church?español - Related
Died: Tim Keller, New York City Pastor Who Modeled Winsome Witness“We are more sinful and flawed in ourselves than we ever dared believe, yet at the very same time we are more loved and accepted in Jesus Christ than we ever dared hope.”españolPortuguêsFrançais简体中文한국어Indonesian繁體中文русскийУкраїнська日本語 - Editor's Pick
O for a Thousand Tongues of FireThe Spirit’s descent at Pentecost is a model for diverse and distributed leader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