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19世紀著名的牧師司布真(Charles Spurgeon)而言,憂鬱不僅僅是偶然發生的一種情緒。每當在講道或課堂上談到憂鬱時,他舉的例子往往來自他自己的經驗,其中包含一種值得注意的憂鬱症形式,亦即無端而來的憂鬱。他在一次講道中說:
你的生活可能過得極其舒適,但如果你同時感到憂鬱,你所接收到的痛苦甚至會比死亡更沈重。或許並不存在任何能使你憂傷的外在原因,但只要你感覺灰心沮喪,即使是最燦爛的陽光也無法解除你的憂鬱......有時候所有能讓我們快樂的因素似乎都被烏雲遮住了,我們的快樂煙消雲散。即使我們仍抓著十字架,卻是出於絕望的緊抓。
司布真明白憂鬱症的存在並不總是合乎邏輯,它的肇因也不總是很明確。他說,有時我們的心背叛我們,我們陷入黑暗中。我們好像掉進了“無底坑”裡,在那裡,我們的靈魂“會以一千種方式淌血,每小時一次又一次地死去”。這種情況毫無緣由且解藥難尋。在一次課堂上他和學生說:
和無形的、無法定義的、朦朧的絕望打架,如同和一團迷霧打架。在這種情況下,人甚至無法憐憫自己,因爲一切都很不合理,因著毫無明確的緣由而感覺困擾甚至是有罪的;然而這個被困擾綑綁、靈魂深處苦海的人… 需要天上的手拉他一把… 除此以外,沒有其他方法能驅走靈魂的夢魘。
我非常受惠於司布真的這些名言。因爲我知道他真的深刻理解這樣的感受。我記得自己曾在憂鬱症中感到多麼無助,我似乎沒有任何力氣去擺脫這樣的憂鬱。有些人希望能有快速的解方 - 一個合理的解決辦法,或者某種屬靈的意志力能戰勝它。然而心中的亮光和喜樂仍不斷的流失。
司布真清楚的知道這種無助的感覺,以及旁人可能會用多糟糕的方式回應你。他在講台上直接的教訓了那些苛刻且毫無同理心的 “幫助者” - 那些很快就責備憂鬱的人,叫他們要自己走出來,卻很慢才產生同理心的 “幫助者” 。司布真同樣無法容忍“好基督徒不會憂鬱” 這樣的控告。他在講道中說:“神的百姓有時會行走在黑暗中,見不到亮光。有時,甚至連最優秀且敬虔的聖徒也會失去內心的喜樂。”
他很明確地表示,不能用是否有憂鬱症來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基督徒,或以此判斷一個人在信心是否上有成長。同時身為忠心但內心憂鬱的門徒是可能的:“憂鬱的靈魂並不意味著恩典枯竭 - 伴隨內心喜樂喪失且對未來毫無確據的時刻而來的,可能是靈命上最大的成長。”哎!我真希望能有更多牧師傳講這樣的信息。
你並非一無是處
或許你因為心靈低落,覺得自己什麼事都做不了,對世界毫無貢獻。你被憂傷壓垮而失去行為能力。你思緒不清,脾氣暴躁。一切都暗淡無光。你的心裡冒出這些想法:如果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下去怎麼辦?如果我再也無法從事任何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怎麼辦?
司布真知道這是什麼樣的感覺。也許這是為什麼他在一次關於憂鬱的課堂上跟學生說:“不要以爲自己已經完全失去用處了。”有不少次,司布真的身體和情緒同時遇到低谷,但這並沒有阻止他的服事。他寫了數千篇講道和信件、大量的閱讀、與人見面、和其他人一起禱告、組織事工團隊,並在牧師學院(Pastor’s College)任教。他的痛苦沒有阻止他的能力。甚至可以說,痛苦讓他變得更有用處。他憂鬱症的經歷讓他能夠鼓勵和支持其他同樣遭受這種痛苦的人。
有一次,司布真告訴他的學生要留意一些可能會他們得到憂鬱症的情境。他列的清單簡直像他人生經歷的目錄:
- 當你長期生病或身體有問題時
- 當你從事高頻率的心理或“心靈”工作時
- 當你感到孤單或孤立時
- 當你經常久坐,大腦使用過度
- 成功之後
- 成功之前
- 受到一次重大打擊後
- 緩慢經歷各種困難及沮喪累積的過程
- 活在疲憊且過度工作的狀態
又或者,憂鬱症可能毫無起因的出現,毫無邏輯跟正當理由來理解憂鬱的存在。司布真認爲這是所有情況中最痛苦的一種。
司布真向他的會友提供滿有憐憫且實用的建議,提醒他們休息的重要性:“靈魂需要獲得餵養,身體也需要。別忘記休息很重要!也許有些人會覺得我沒必要提到關於食物跟休息之類的小事,但這些可能是能真正幫助到神可憐的僕人的首要事項。”照顧自己(self-care)並不是現代才有的觀念。司布真從自己的經驗中理解到,妥善地照顧自己的身體是戰勝憂鬱很重要的一環,他大方地分享這些得來不易的智慧。
因著自己痛苦的經歷,司布真能更好的同理並安慰其他人。人們會從大老遠來見他,尋求他的建議和安慰,而無法親自前來的則會和他通信。他是個“受過傷的醫治者”- 他用自己的傷痛為人帶來安慰:
能從經驗學到如何同理他人,是一個很大的恩賜。我跟他們說:“唉!我也曾有你這樣的感受!”他們看著我,眼睛似乎在說:“不,你肯定沒有經歷過我這樣的感受。”因此我進一步解釋:“如果你的感受比我的更糟,我同情你,因爲我幾乎可以和約伯一樣說:“我寧肯噎死,寧肯死亡,勝似留我這一身的骨頭。 ”我甚至願意用力的毆打自己,以擺脫我靈魂的悲痛。”
當發現有其他人瞭解你的痛苦 - 至少其中一部分 - 是何等的安慰啊!這種人能以其他人無法做到的方式安慰我們。走過憂鬱症這樣痛苦的經驗,能將我們置於一個特殊的位置,賦予我們獨特的責任 - 給予他人同樣的安慰及共患難的友誼。司布真鼓勵我們不要忘記這一點:“曾在黑暗地牢裡蹲過的人,知道如何找到食物和水。如果你已走出憂鬱症的幽谷,而主已經安慰了你,你也能擺上自己,去幫助那些正在經歷你曾有過的遭遇的人。”
你的生命依然有著潛力,這是司布真告訴我們的。你也能成為別人在幽谷之中的同伴。
在黑暗中歌唱
每當我思想司布真從自己掙扎的人生經歷中傳下來的話時,我想起小時候在教會裡唱的一首充滿生命力的詩歌:
堅立在我主不變的應許上,
當疑慮憂驚的風浪肆兇狂;
藉神生命言語我穩立堅強,
堅立在我主的應許上。
在司布真生命的低谷裡,是神在聖經中的應許將他從絕望中提起。在他人生早期飽受他人嚴苛批評的階段,他從妻子蘇珊娜的手跡中讀到一節經文而感到安慰:“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馬太福音5:11)。幾年後,換成了另一節經文,也是妻子手寫的:“你在苦難的爐中,我揀選你。”(以賽亞書48:10)。在薩里花園音樂廳(Surrey Gardens Music Hall)的不幸事件裡,當司布真在擁擠的主日禮拜中禱告時,因為警報誤響導致七個人被踩死,多人受傷,是聖經經文的安慰將他從崩潰的邊緣拉回。
一次又一次,他在講道中分享,是聖經中的話和裡面人物的生命激勵他,不斷用真理提醒他,使他不停地歌唱,使他能夠活下去。在神的應許與他憂傷的碰撞處,他找到了盼望。
發生“降格爭議 (Downgrade Controversy)” 的時候(司布真捲入牧師界針對教義妥協的爭議之中),司布真正在撰寫靈修書籍《信心的支票簿》(Chequebook of the Bank of Faith),在引言中他寫道:“我相信神所有的應許,而我也親自經歷並證實其中的許多應許。…我要向正在試煉中的 [基督肢體們] 說:我的弟兄們,上帝是良善的。祂不會離棄你: 祂會帶你走完這一段。…所有一切終將逝去,但祂的話永遠堅立。”
我們也許會說“是的,沒錯,司布真弟兄。但這真的太難了。” 他明白的。他也瞭解你的掙扎: 對信心、對信仰的掙扎,以及抓住盼望跟應許的掙扎。他理解你心裡有質疑信仰的試探;他知道憂鬱如何讓信心更難站立得住,以及有多容易去懷疑神的良善、信實、及祂的同在。“這種不間斷的攻擊、持續的刺傷、割傷、對信心的打擊的確很難受。”但我們必須忍耐到底。而我們正是“因著忍耐而學會了忍耐”。我們的試煉會使這些應許更加豐富,並更深堅定我們對這些應許的信心,因爲我們一再看到這些應許堅韌得能支撐著我們。試煉教會我們謙卑倚靠如此信實的上帝。
司布真的意思並不是,解決痛苦和憂鬱的方法就如同許多沮喪的基督徒不斷聽到的神奇解方:“只要讀聖經,多禱告,有信心”。這世上並沒有憂鬱症的萬能解藥,也沒有速效的屬靈處方。但是當我們在幽谷裡,聖經中的應許足以給我們安全感。知道自己屬於基督的這個事實,有如靈魂的錨能使我們安定。當我們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走下去時,當我們感到失落,且黑暗耗盡我們時,我們緊緊抓著神的應許,即使覺得自己幾乎沒有力量繼續相信下去。但無論我們的感受如何,無論我們的外在環境如何,這些應許都是肯定的。
當我們看到聖經裡的人物,例如以利亞,他和上帝求死,他以為自己被神離棄了,不斷與沮喪跟被拋棄的感覺搏鬥時,“我們會覺得自己跟他有相似的處境”,司布真說。“當我們發現自己走在一條其他人也曾走過的路上,我們會感到安慰。”我們看到這些聖徒在黑暗中徘徊。我們也看到神的信實。我們看到神強大的應許足以托住這些聖經人物和我們。他們的故事提醒著我們 “不要氣餒”。這是許多人必須經歷的試煉。你依然是屬神的人。用寶血將你贖回的基督不會在黑暗中拋棄你的。
司布真曾說:“在悲傷的夜晚…信徒就像夜鶯,在黑暗中唱歌。對於靈魂如同夜鶯的人而言,世上並沒有真正的暗夜。” 這讓我想起我曾收到朋友發的一則短信:“你好勇敢,你站在暗夜中,向自己低聲述說真理。”其實,我當時什麼感受都有,就是沒有勇敢。那是很艱辛的一年。充滿著淚水、各種疑問、且無法安睡的一年。而我最親近的朋友竟然說我很勇敢。我簡直無法想像。我一點都不勇敢 — 我只有極度絕望。但在漫漫長夜中,除了不斷輕聲向自己訴說真理,我還能做什麼?這是我唯一能抵擋黑夜的方法。我絕不容許黑夜讓我窒息。
這就是司布真想要說的。他提醒我們要不斷歌頌神的應許和神的信實。即使你目前還看不到,甚至感覺不到 — 你依然可以對自己輕聲訴說著真理,並在黑夜歌唱。
譯自戴安娜‧格魯佛(Diana Gruver)《暗夜中的同伴》(Companions in the Darkness)改編後的摘錄。Copyright ©2020 by Diana Janelle Gruver 版權所有。經授權使用,InterVarsity Press, P.O. Box 1400,Downers Grove, IL 60515-1426. www.ivpress.com
翻譯:榮懌真
校閱: Yi-Ting Tsai

2020-11-24
192 pp., 14.49


Subscribe to Christianity Today and get access to this article plus 65+ years of archives.
- Home delivery of CT magazine
- Complete access to articles on ChristianityToday.com
- Over 120 years of magazine archives plus full access to all of CT’s online archives
- Learn more
Read These Next
- Trending
Worship Music Is Emotionally Manipulative. Do You Trust the Leader Plucking the Strings?The Spirit is at work, but so are the mechanisms around high-production sets.español - From the Magazine
Our Worship Is Turning Praise into Secular ProfitWith corporate consolidation in worship music, more entities are invested in the songs sung on Sunday mornings. How will their financial incentives shape the church?español - Related
A Tale of Two New York City PastorsOne formed me. The other entertained me. - Editor's Pick
Amazing Grace, How Sweet the Asian Girl NameHow did a name the Puritans made popular take off in Japanese, Korean, and Chinese immigrant cir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