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月一次,康科利(Nick Konkoli)会到位于芝加哥“小意大利”的“活水茶堂”去主持免费的中国茶品茗活动。在两个小时的“社区茶会” (Communitea)中,康科利和其他参与品茶的人会将不同的热茶倒入精致的茶杯中,然后解释每一种茶的起源和成分。
这家茶屋的创办人名叫姜少龙(很多认识他的人称他为“沙龙牧师”)。2020年茶屋开张时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用来举办这样的对外开放的活动。作为一个华人教会的牧师,沙龙希望提供一个社交空间,来接触芝加哥地区的中国留学生和年轻专业人士。活水茶堂最早是在2015年从沙龙服事的教会的一间改装的储藏室开始的。很快,这个茶屋就成为一个类似社区中心的地方,沙龙和他的同工们意识到茶屋需要一个更大、更开放的场所。
一年多前,沙龙认识了康科利,两人因着对茶、音乐和摄影的共同兴趣建立了友谊。康科利不是基督徒,但他并不介意在一个被教会用来做福音外展的地方举办社区品茶活动。
“当沙龙告诉我他是一名牧师时,我并不觉得震惊,”康科利说。“任何想成为牧师的人都理当希望创造一些社区空间。”
尽管康科利的品茶会是品鉴热茶,但活水茶屋的主打饮料是冰的珍珠奶茶。沙龙把这家店作为他的教会的一个延伸空间来经营(甚至是可以让使用Instagram的年轻人来打卡的地方)。这是一个为年轻人提供属灵对话场所的奶茶店。沙龙设计的茶屋,跟其他近年逐渐在有较多亚裔人口的美国城市流行的奶茶店相似。茶屋内有温暖的灯光,简约的装饰,还有一面画廊墙,展示着精致的手工茶具。茶屋提供各种口味的奶茶和热茶,例如桂花乌龙奶茶和菊花普洱茶。
在美国和加拿大,利用奶茶店来传福音的并非只有沙龙他们这一间教会。从多伦多到芝加哥再到纽约,都有亚裔教会的牧长、领袖与年轻人坐在一起,喝着各色奶茶,聊着基督教信仰。

茶文化与基督福音
珍珠奶茶于20世纪80年代起源于台湾,其名称来自于加到奶茶中的黑色粉圆。奶茶可能是果味的,例如芒果或桃子味的红茶,也可能是巧克力或榛子味道的。近年奶茶在世界各地迅速流行起来。据联合市场研究公司预测,到2027年,奶茶销售将成为一个40亿美元产值的庞大产业。
在北美讲英文的教会中,“喝杯咖啡”几乎是坐下来交谈属灵的事情的同义词,而亚裔教会的事工领袖说他们的社区需要的不是一杯咖啡,而是一杯茶——不同世代的亚裔人士可能有不同的喜好,传统的热茶可能对老一代人更有吸引力,而千禧一代和Z世代则更喜欢香甜的奶茶。
沙龙毕业于北园(North Park)神学院并在芝加哥桥港(Bridgeport)新生命社区教会(NLCC)带领华人会众。他本人更喜欢不加糖或牛奶的传统中国热茶。去年6月一个明媚的主日下午,新生命社区教会的英文和中文会众在一个公园里举行了联合崇拜。沙龙和教会的英文牧师杜登霍夫(Luke Dudenhofer)一起(对话式)讲道,他俩坐在一张小桌旁,桌上摆着两杯清香扑鼻的中国热茶。 “茶能把人连结起来,”杜登霍夫牧师说。
而沙龙最希望做的事情是为教会周围的中国留学生和年轻专业人士服务。他对加入“第三波教会咖啡店运动”(即教会开设时髦的咖啡店作为分享福音的地方)不感兴趣。他想做的是奶茶。
学做奶茶对沙龙来说不是太难的事情。沙龙的母亲曾经在中国开过高档酒店,她遗传给沙龙烹调、茶文化和接待客人方面的天赋 。活水茶屋的每种饮品都是沙龙自己设计的。
沙龙也热衷于茶文化的历史。他喜欢跟人分享古代日本茶文化与天主教相遇的故事:16世纪日本最著名的茶道宗师千利休曾经受到耶稣会传教士引入日本的天主教文化的影响,他发展出来的日本茶道的美学和哲学都受到天主教圣礼的启发。千利休的七个弟子继续发扬光大了他开创的茶道,其中两位与千利休的妻子和女儿最后都信了天主教。
很多个世纪以来,茶一直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茶饮已被联合国指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上海的咖啡店比世界上任何城市都多的今天,中国仍然把传统的茶饮作为民族主义的象征来推广。(2019年香港抗议活动中诞生的一个在线民主运动则以“奶茶联盟”自称。)
“有些人可能认为喝茶是过时的老派做法,但在中国和海外,很多人仍然喜欢喝茶。”沙龙说。在中国,人们每天都在茶馆见面、谈天、交流信息。
作为老百姓居家必需品,茶是中国人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中国的大中小城市里遍布着老式茶馆,退休老人在这里摆龙门阵,听说书,打麻将,商人们在这里吃着点心、品着香茶谈生意。虽然珍珠奶茶在中国的年轻人中占主导地位,但一些老式茶馆也努力想让传统的茗茶重新成为时尚。
从王怡牧师喝茶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对茶在中国人(包括基督徒)生活中的角色有更深的了解。二十年前,王还是一名法律学者和知名网络作家,他在网上结识了一位美国华人基督徒,那位弟兄回国出差时,他们在成都的一家茶馆一起喝茶、见面。王怡后来成为基督徒,再后来成为一名有影响力的牧师。王怡牧会以后,曾经邀请那位美国华人基督徒在成都做信仰讲座,演讲的地方也是在一家茶馆里。
王怡带领的秋雨圣约教会经常受到警察的骚扰。国保经常请王怡“喝茶“——在中国这是被警察叫去问话(通常都会受到警察的恐吓和警告)的隐晦说法。2019年底,王怡被判处九年有期徒刑,政府在前一年强制关闭了秋雨圣约教会。2022年8月14日,一些秋雨教会成员试图在成都一家茶馆聚会(主日崇拜),遭到警察冲击,茶馆也被骚扰。
生命活水的供应
除了“活水”的名字之外,沙龙设计的茶屋很少有明显的基督教元素。尽管如此,沙龙说“活水”的意涵“也是连接基督教和中国文化的一个桥梁”。
“活水”不仅是圣经中耶稣在井边与撒玛利亚妇人谈道时所用的比喻。宋代(12世纪)哲学家和诗人朱熹曾在一首诗中用“活水”来比喻艺术灵感与心灵的更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沙龙毫不避讳他开茶店就是为了传福音。他的目的是为那些可能不愿意去教堂的年轻中国学生和移民创造一个“中间地带”。这也是为什么他把茶堂的地址选在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附近。(今年年初,因为要安装做奶茶的新设备,紧邻大学校区的这家店暂时关闭。)

活水茶堂经常举办适合Z世代的活动,如读书会和现场音乐表演。沙龙牧养的教会有一个每周YouTube直播的“凡事茶屋”节目,有时也会在奶茶店录制。在这个直播节目中,年轻的中国学生和专业人士,包括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会就很多时下热议的话题进行对话——从中国的妇女权利到华人教会中的大男子主义,从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到美国的枪支暴力,凡事都可以在茶桌前畅所欲言。
来自北京、现在芝加哥从事数据分析工作的Lucy Liu是沙龙带领的新生命社区教会中文堂的成员。她说,与许多华人教会偏向守旧的文化相比,网络直播和读书会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福音外展方式。虽然讨论诸如“妇女权利”的议题可能会被一些华人视为 “左派”的做法,但是Lucy发现这些活动中的对话对她思考作为一名中国女性基督徒的身份问题特别有帮助。
“作为一名中国女性,华人(包括华人教会)的文化期望为我的家庭做出牺牲,把我的丈夫放在第一位,”她说。“但是作为一个基督徒,我想活出我的信仰,不要失去自己。我很快就要结婚了,但我不打算放弃自己的追求。我希望在看重家庭的同时也尊重上帝。”
“凡事茶屋”每次直播大约有200-300人收看,如果是热点话题,收视率可能超过1000人。但沙龙并不在乎观众的人数。“与其说我们想办一个成功的、广受好评的节目,不如说我们想为真实的生活打开一扇窗。我们不怕暴露我们的伤口和挑战,因为我们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历并且记住上帝的恩典。我们从来没有打算让这个直播成为一个在网上爆红的节目。我们的对话一直都是没有事先写好稿子的,也一直会聊一些敏感、艰难甚至尴尬的话题,但这就是生活,包括基督徒真实的信仰生活。”
新生命教会的杜登霍夫牧师说,沙龙采用的富于活力的网络宣教方法对来自中国的年轻的慕道友更具吸引力,是教会应该用更宽容的态度接纳的。他说:“大多数华人教会都很在乎等级和长辈的权威,因此不容易尝试新生事物。但是对沙龙来说,为了适应下一代,教会应该更加灵活。我欣赏他出于事奉热心的探索。”
“奶茶耶稣”与茶馆主日聚会
沙龙和杜登霍夫是宣教上的好伙伴。还有不少北美各地的其他事工领袖也在利用奶茶文化和中国茶文化来传福音。
校际基督教团契(InterVarsity)的校园牧师Stephan Teng在2019年创作了“奶茶耶稣”的卡通形象,为在校园里讨论信仰和生活提供空间。卡通图上画着留着胡子、穿着长袍、拿着一杯奶茶的的耶稣,其灵感来自康奈尔大学的一次T恤比赛。Teng牧师希望借此开发出一种福音外展的资源,向美国大学校园中的亚裔学生传达基督福音的好消息。他在校园设立“奶茶耶稣”展台,免费赠送贴纸和珍珠奶茶,并问那些他接触到的人:“如果耶稣想和你喝杯奶茶,你会问他什么问题?”
Teng告诉CT,除了吸引亚裔学生,他的事工还藉着“奶茶耶稣”与来自中国、印度尼西亚和蒙古的国际学生对话。
2022年,Teng搬家到印第安纳大学附近。他说其他学校的校园牧师也希望借用“奶茶耶稣”来开展福音事工。他还开了一家网店,人们可以在那里买到以喝着奶茶的(棕色皮肤的)耶稣为主题的T恤和连帽衫。
还有一个茶文化事工是加拿大多伦多的“红茶馆”(Crimson Teas)。这是位于多伦多繁华的唐人街区的一家茶馆。创始人Phillip Chan曾读到一些文章,说某些类型的茶,如普洱茶和红茶,有助于降低肾衰竭和其他疾病的风险。他在2016年开设了这家茶馆。为了养生的目的,他的茶馆不在热茶中放糖,也不卖奶茶。
但Chan开茶馆更重要的目的是将茶馆作为一种福音事工的形式来经营。从2016年到2020年,红茶馆每周都举办教会聚会(直到新冠疫情爆发之后聚会不得不暂停)。每周日上午9点和11点,多伦多英国圣公会基督教会的成员会在红茶馆聚会,他们唱敬拜歌曲,领圣餐,从茶馆外走过的人们会好奇地透过茶馆的前窗窥探里面的聚会。
当时担任教会执事的柯玛丽(Marion Karasiuk)说:“很多不是基督徒的人对我们的茶馆主日敬拜感兴趣。”据她估计,当时的会众中约有一半是亚裔,其中许多是附近多伦多大学的留学生。
在搬离多伦多之前曾在红茶馆参加教会活动的新加坡华人Kee Hua Soo说,茶是吸引其他亚裔人士到茶馆探访的一个关键因素。“对他们来说,茶是一种家的味道。它提供了一种舒适感。它就像一个远离故乡的家一样。”
Soo将红茶馆这种吸引人的气氛归功于茶馆老板。“Philip没有隐藏他的信仰。他会说,'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我们每个礼拜天在这里都有教会的主日敬拜。这本身就是一种福音外展。”
Soo说,在茶馆见面谈论上帝,比起去教堂来,会显得不那么可怕。“Philip并不强行推销福音,但这是一个让人们感到可以自由询问有关福音的问题的空间。总有一些不是基督徒的人有足够开放的态度,他们会来参加一两次礼拜。”

奶茶飘出基督的香气
对于像沙龙这样的传道人来说,通过奶茶来传福音不仅仅是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口味。在美国,年轻的、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中国学生和专业人士的世界观与前几代华人移民有明显的不同。在沙龙看来,传福音的工作必须因应新一代的文化。
“我们如何向现代人介绍教会?”沙龙说。“上帝的道是一样的。但如何向年轻一代传讲这道,是我们应该弄清楚的事情。”
华人教会曾经摸索出一些方法,向“天安门一代”中国学生、学者传福音。那一代人在1989年“六四”天安门事件后带着破碎的心和政治上的幻灭来到美国。他们大多是需要依靠研究生奖学金和在中国餐馆工作才能生存下来的穷学生。他们对华人教会的帮助(如在查经聚会前或主日崇拜后提供免费中国饭食)心存感激。他们大多曾经受到唯物主义的无神论和科学主义的影响,所以他们常常会就“进化论与创造论”之类的话题与基督徒辩论。
但是今天的年轻一代中国留学生大多来自富裕的家庭。他们不需要教会的基督徒用车载他们他们去买菜办事,或者为他们提供二手家具。他们不差钱,可以在中国餐馆、超市和卡拉OK酒吧里潇洒地消费,而且周五晚上他们多半会选择与朋友一起去唱K、喝酒,而不是到教会查经。他们很可能更加后现代,对“基督教是否与科学冲突”这类的争论不感兴趣。
沙龙说,今天许多在散布于北美各地的华人教会中做领袖的基督徒都是“天安门”那一代的人。他们能感受到与年轻人之间的代沟,但他们当中很多人都觉得不知道如何弥合这种代沟而把Z世代带到基督面前。
近年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兴起也使向年轻一代中国人传福音变得更加困难。“中国政府已经成功地对年轻一代进行了民族主义灌输,让他们相信基督教是西方文化入侵的工具,”沙龙说。“这也是为什么邀请这些年轻人去教会这么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沙龙同时也看到Z世代中国年轻人的精神匮乏和对信仰的需求:“他们对物质主义、民族主义和科技发展带来的问题感到不满。他们中的许多人遇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如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他们的精神需求变得更加深刻和明显。“
活水茶堂希望以创造性的方式来回应这些需求。沙龙将奶茶店和教会的对话直播称为“多维度的福音事工”。他想让来自中国的年轻人通过对艺术、美和音乐的共同欣赏,以及通过在一个他们感到安全和温暖的空间里追求社会正义和种族平等,来体验属灵的觉醒。
“在活水茶堂,人们可以找到可以交谈的基督徒,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问题是会对基督徒不敬、不能问的问题,”杜登霍夫观察到。“他们可以坦白地说,‘我不相信上帝’。对年轻一代来说,建立关系是关键。他们不想成为你的传教事业的目标受众。他们不希望你让他们改变信仰。他们想要交一个朋友。”
Lucy Liu也同意。她说:“年轻人对收看直播对话的兴趣肯定比参加教会礼拜要大。我认识一个朋友,她对去教堂不感兴趣,但当她听说我们将在直播中讨论关于共产主义和妇女权利的话题时,她就很想参加。”
沙龙开奶茶店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创造一个有利于基督徒分享信仰的环境。他希望有一天能将活水茶堂的事工模式带到其他美国的大学校园,也希望毕业后离开芝加哥的中国学生基督徒们把这种通过一起喝奶茶与非基督徒谈论信仰的做法带到其他城市。
沙龙说:“我们的茶堂就像一座圣殿。上帝的事工不是只能在教堂里做,基督徒可以把任何地方变成传福音的殿堂。我们只需要与上帝同工,走进社区经历圣灵的工作。”
对沙龙来说,事奉上帝也包括做好奶茶,成为一个熟练的茶艺师。他认为,基督徒应该追求专业性:如果上帝呼召他们创作歌曲(那是沙龙自己的另一个呼召),他们就应该尽力写出动人的歌曲;如果上帝呼召他们做奶茶,他们就应该尽力做出美味的奶茶。
“无论你做什么,你都好像是一盏灯,”他说。“让基督的香气在你的产品、服务和环境中散发出来,人们自然就会对耶稣产生兴趣。”
IsabelOng是CT亚洲副编辑,Sean Cheng是CT亚洲编辑。

Subscribe to Christianity Today and get access to this article plus 65+ years of archives.
- Home delivery of CT magazine
- Complete access to articles on ChristianityToday.com
- Over 120 years of magazine archives plus full access to all of CT’s online archives
- Learn more
Read These Next
- Trending
Christian and Missionary Alliance Will Ordain WomenMinisters may now use the title “pastor” regardless of gender. - From the Magazine
Our Worship Is Turning Praise into Secular ProfitWith corporate consolidation in worship music, more entities are invested in the songs sung on Sunday mornings. How will their financial incentives shape the church?español - Related
Died: Tim Keller, New York City Pastor Who Modeled Winsome Witness“We are more sinful and flawed in ourselves than we ever dared believe, yet at the very same time we are more loved and accepted in Jesus Christ than we ever dared hope.”españolPortuguêsFrançais简体中文한국어Indonesian繁體中文русскийУкраїнська日本語 - Editor's Pick
Died: Pat Robertson, Broadcast Pioneer Who Brought Christian TV to the MainstreamWith CBN, “The 700 Club,” Regent, the Christian Coalition, and a run for president, he changed evangelicals’ place in public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