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多前一個廣大的土地上發生了一件事。那就是,一個4歲的男孩成為了皇帝。一開始,他的繼母以太后身份聽政。但當他18歲親政後,他急於改變許多政務。他仿效其他國家,創辦了一所大學。他精簡了政府官員,裁減冗員。他希望成立議會,行君主立憲。他甚至頒布了一項保護基督徒公民的法令。

但皇帝並未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太后與其親信不願見到如此多的改變。他們策劃了一場政變,重掌大權。

在那時,地方上發生了極大的旱災。人民饑餓難以度日。太后將一切怪罪於那些輔佐年輕皇帝的外國人。太后下懿旨昭告天下,認定是諸神在阻止降雨,除非把所有外國人及信奉外國宗教的人都逐出中華境外,乾旱才會好轉。

一群受過功夫訓練的農民也把他們的麻煩歸咎於洋人。這些農民懇求神靈附體,使他們對洋人的槍炮可以刀槍不入。太后下詔,凡襲擊殺害外國人的人,一律不予追究。於是,他們起而摧毀了外國人建造的鐵路和電報線,並極盡可能地殺害他們見到的所有外國人及基督徒。

這些外國人所來自的國家非常憤怒,派出軍隊來恢復秩序。他們要求賠償損失的財產和人員。太后只好逃離京城避難。仇外主義(Xenophobia)——懼怕及對外國人的仇視——被證明是一種失敗的政治策略。

在19世紀末,有八個國家在中國擁有大量的商人和外交官。他們的現代化鐵路和電報線大大增進了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內部通訊。他們的宣教士、教育家及醫療人員服務了中國人民好幾個世紀。許多中國人也成為基督徒。

義和團事件(1899-1901)是一次清除外國影響的嘗試。義和團或拳匪的成員圍攻北京的外國區域55天。一位總督以答應給予外國人安全作為誘餌,引誘44名新教宣教士——包括男人、女人和孩子——來到北京,然後對他們進行屠殺。整個事件最終死亡人數為:136名新教宣教士和53名兒童, 2000名中國新教徒;還有超過200名俄羅斯東正教基督徒、三萬名中國天主教徒。

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反擊。大約兩萬名八國聯軍士兵入侵中國並鎮壓了義和團的動亂。許多外國人——主要為士兵和商人,但也有一些宣教士——趁動亂搶劫。八國聯軍的政府以及失去人員和財產的公司和宣教機構要求巨額的賠償。他們的要求使一個已經搖搖欲墜的帝國陷入更糟糕的境地,並引起更進一步的仇恨。

中國內地宣教團(内地會)的創始人戴德生卻與眾不同。内地會損失的人數比其他任何機構都多:58名成人和21名兒童。即便如此,戴德生拒絕為該組織的損失收取任何賠款。他要以此來顯示“基督的柔和謙卑”。這舉動給中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美國報紙作家關注的是貪婪的西方外國人。在大眾的想像中,基督教宣教運動和西方帝國主義是緊密相連的。

報復心態在當年是個糟糕的信仰,如今依然是糟糕的信仰。

五十年後,中國基督教領袖仍然活在義和團事件的影響和中國民族主義浪潮的影響下。共產主義革命後,許多人切斷了與西方教會的聯繫,承諾中國教會將是反帝國主義、反封建和反資本主義的。不幸的是,這些承諾助長了其政治主人的仇外心理。

如今,中國領導人決心成為世界經濟體系的一部分,官方承認的中國三自教會不再採取仇外心理。這些上個世紀中葉中國教會領袖的繼承人感謝宣教士的貢獻。他們認識到,教會的力量很大程度上來自於那些在1900年代獻出生命的人,及許多其他在之後加入服事中國人的人,包括《今日基督教》的聯合創始人L. Nelson Bell。

然而,對外國人的仇恨心理正在全球各處重新回歸。仇外心理在19世紀的中國是糟糕的政治決策,在如今同樣也是糟糕的政治決策。報復心態在當年是個糟糕的信仰,如今依然是糟糕的信仰。如果當年所有基督教宣教士都如戴德生一樣以柔剋剛、以德報怨,中國的歷史會如何改變?

大衛·內夫(David Neff)是《今日基督教》的前主編。

翻譯:T.N. Ho/ 編輯:Yiting Tsai

[ This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español, and 简体中文. See all of our Chinese (Traditional) (繁體中文) coverage. ]

免費時事通訊

更多時事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