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一个基督徒今年或明年的复活节是在几月几日,他多半需要到网上去搜一下才能告诉你。这个基督教最重要的节日的日期每年都会在阳历的三月22日到四月25日之间浮动。

中国的清明节的日期也不是每年都在同一天,尽管其浮动的幅度更小——在阳历四月的4日到6日之间。在英文中清明节被称为“扫墓节”(Tomb Sweeping Festival),因为清明节是中国人缅怀已故的父母或祖先的日子,扫墓是清明节期间最重要、最普遍的活动。尽管清明节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直到2008年中国政府才将清明节定为法定假日

复活节与清明节的日期常常相距不远,有时甚至落在同一天。今年(2023年),清明节是在四月5日,而复活节是在四月9日。因为两者日期的相近,在中文网络上常常会有一些文章对比这两个节日。例如,这篇中国外宣英文网站上的文章说:

“清明节和复活节都是春天的节日,也都是促使人们思考严肃的生死问题的节日。清明节把重点放在缅怀故人上,而复活节则侧重于庆祝基督的复生。”

尽管复活节是具有重要神学意义的宗教节日,而清明节基本上是一个世俗的节日,但确定两者日期的西方日历与中国日历却有一个共同之处——它们都跟历史上擅长天文和数学的天主教耶稣会教士相关。

复活节与清明节的日期

复活节日期的确定结合了阳历、阴历和犹太教的历法。耶稣复活后,早期教会的基督徒曾经为在什么日子纪念基督复活(或过“基督教的逾越节”)而彼此争论。

公元325年,尼西亚会议裁定复活节的日期是在每年阳历三月21日(春分)之后第一个满月日后的第一个礼拜天。这一决议成为西方教会(包括今天的天主教和新教教会)确定复活节日期的标准。

东方教会一直坚持把每年犹太历的逾越节当日作为复活节。在1054年东西方教会分裂之时,双方都还在采用儒略(Julian)历法。但是西方教会在1582年改用格里(Gregorian)历法(即今天的“公历”),而东方教会没有改革历法。因此,时至今日,东正教用他们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复活节日期与西方教会的仍然有所不同。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是用阴历来确定日期(例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清明节的日期却是根据阳历来确定的。清明节的日子就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也就是春分过后的15天。

中国的节气是按照太阳的周年运动(“黄经”)来确定的,它把一年分为24个每个为期15度的阶段(一年总共有360度)。而西方的公历一年有365或366天,因此每年清明的日期在公历上有一到两天的浮动。

耶稣会的历法改革者

西方确定复活节日期的方法要追溯到从儒略历到公历的历法改革,而促成这一改革的关键人物是十六世纪耶稣会的天文学家克拉乌(Christopher Clavius)。

徐光启
Image: WikiMedia Commons / Edits by CT

徐光启

十七世纪,天主教耶稣会人士到中国传教,把西方的科技引进中国。耶稣会传教士跟通过他们传教而皈依天主教的中国学者一起,对中国历法进行了改革,制定了新的《时宪历》。在那之前,明朝的《大统历》被发现多有误差,掌管钦天监的礼部尚书、天主教徒徐光启向朝廷提出历法改革的建议,经崇祯皇帝批准,由徐光启主持修历。徐光启既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又了解西方科学,确实是最好的人选。

徐光启请精通天文和数学的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来参与此项立法改革,汤若望的工作一直延续到清朝初期。1644年,只有6岁的顺治皇帝登基,朝廷委任汤若望为钦天监第一位洋人监正,领导修历。汤若望充分利用了当时西方天文学和数学的先进研究结果,成功完成了修历的任务。1645年,清廷颁行了新的《时宪历》。

然而,汤若望在修历方面的杰出贡献后来并没有给他带来名利和朝廷的赏识,反而造成他被陷害的悲剧。

1661年,年仅22岁的顺治皇帝病逝。三年后,对汤若望心有不满和嫉妒的钦天监同事杨光先指控汤若望以“邪教”“妖言”惑众,并且密谋造反。当时汤若望因患中风不能开声为自己辩护。1665年,汤若望被判处凌迟死刑。

但在判决之后中国北方即发生地震。清廷官员怀疑地震是因为汤若望一案有冤情而出现的不祥天象,加上他们也无法否定汤若望对修历的巨大贡献,于是撤销了判决。汤若望幸免于死,被释放,但被软禁于家中,于1666年过世。然而他在钦天监的一些跟他一起被控的五位中国同事却没有逃过灭顶之灾,他们被处以砍头的死刑。

汤若望“历狱“之后,耶稣会传教士一度被赶出钦天监,但后来历史出现反转——1668年,杨光先领导的钦天监团队在计算、预测天象时出现严重错误,康熙皇帝革除了杨的职务,任命汤若望以前的助手、比利时传教士、也是耶稣会人士的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来领导钦天监的历法工作。耶稣会传教士再次通过历法方面的贡献证明了自己在天文和数学上的优秀。

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Image: WikiMedia Commons / Edits by CT

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汤若望对修历的贡献也没有被遗忘。甚至在2013年中国央视关于汤若望的一部纪录片的结尾中,官方也承认汤若望在明末清初进行改革后的日历直到今天中国人还在使用,包括清明等节气的日期的确定(该纪录片后来被从央视的网站上撤下,可能因为涉及宗教敏感)。

扫墓与基督教处境化

历史上,关于耶稣会传教士如何处理基督教信仰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的一个广为人知的争议是“礼仪之争”,尤其是中国天主教徒是否可以参与中国传统的祭祖活动的问题,曾在天主教内部引起很大的争论。清明节的扫墓可能包含祭祖的成分,因此,时至今日,仍然有中国或华人基督徒在讨论基督徒是否可以参与清明节的扫墓活动。

对一些基督徒来说,如何对待诸如扫墓这样的传统文化礼仪是一个基督徒的良心自由(哥林多前书10:23)的问题。例如,很多基督徒并不认为在墓前献花或者向已故亲人的遗像鞠躬是一种“祖先崇拜”的行为,他们认为自己这么做的动机只不过是为了表达对已逝的父母或祖辈、亲戚的缅怀和感谢。但他们还是不会参与烧香或磕头之类的有明显祭拜性质的活动。

另外有一些中国或华人基督徒认为基督徒可以积极、正面地利用清明节与家人一起外出扫墓的机会向家人见证基督教信仰的价值观。如台湾基督徒殡仪师周振中所说

“华人有许多全家团圆的节庆,如春节、中秋节,但唯有清明节是全家团圆,又同时能讨论永恒、生命意义等话题的节日。因此清明节无论是扫墓也好,去灵骨塔也好,基督徒都应该要做好家族感情联系的工作,把家人之间的爱凝聚起来,并在追思的话题中思考永恒。”

清明节跟复活节日期的接近,也为这样的属灵话题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切入点,基督徒可以在谈论中把家人的注意引向复活节的空坟墓和基督带来的永生的盼望,以此传递基督福音的信息。

[ This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and 繁體中文. See all of our Chinese (Simplified) (简体中文) coverage. ]

免费时事通讯

更多时事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