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思想和《聖經》皆同意:人類有能力辨別基本的道德原則,例如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以及我們應該根據我們的良心——或聖經所說的普遍啟示(general revelation)來選擇做對的事。
此外,保羅認知到,我們在「不去做我們想做的事」和「做我們不想做的事」兩方面掙扎、遭遇重重困難(羅馬書7:15-20),因為基督教世界觀認為人類帶著墮落的本性來到世上。
但聖經所闡述的人性觀對來自儒家價值觀背景的人而言很難接受。他們的世界觀認為人性基本上是好的,透過教育和努力工作,人類應該能夠戰勝自己的弱點。
伊青·托馬斯(I’Ching Thomas)的書《耶穌:人類通往繁榮之路》對三個古老的信仰體系提供寶貴的見解: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該書展示了不少上帝的真理已被華人從普遍啟示中觀察到並應用在生活裡,華人能透過這些古老的信仰來理解神的真理,並在與其他華人分享福音時得到認同。
托馬斯是一名馬來西亞華裔作家和演師,他專注於東方文化背景下的基督教護教學,他盼望不僅能與華人分享福音,更能好好回答「為什麼福音對華人而言是不可錯過的真理」這個問題,因為他認為華人的歷史裡有豐富的文化信仰傳統。
在描繪基督教與這些古老傳統之間的連續性和不連續性的同時,托馬斯強調,熟悉這些傳統文化景觀以及它們是如何與聖經相呼應,對那些想和其他華人傳福音,以及想在自身華人文化背景裡成長的人會很有幫助。
接觸古老的哲學
托馬斯解析了中華文化下的道家、佛教和儒家信仰體系——這三者是華人核心價值觀的主要來源。他在書中闡明,了解華人的核心思想可以讓我們在福音和他們的文化之間找到更大的共同點,這讓我們傳福音的努力更加有利和有效。
本質上而言,這三種信仰體係都是依靠人的努力來獲得救贖。在儒家思想中,人們可以成長為如聖人般的貴族品格(即君子),其特點是仁義及道德的行為。在佛教裡,人們努力成為思想上開通的人,修煉致涅槃的境界。在道教中,成長的目標是成為不死之身。
托馬斯的書在研究這些古老的信仰體係時,解釋了華人的世界觀是如何被這三種信仰體系所塑造,以及它們是如何建造現代人的價值觀,並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實踐。
例如,佛教將輪迴的概念引入了儒家的祖先崇拜思想。輪迴使人們認識到,人們可以逃離地獄,在下輩子裡擁有「好」的身體,而這一切取決於他們過去做的決定和行為的好壞。祖先崇拜的思想體系裡包含對已故的祖先表示尊敬,認為他們以靈體的型態「繼續活著」,並且能影響現實世界發生的事。
因此,當基督徒告訴他們(非基督徒)的父母,他們不能參與祭祀祖先的儀式時,他們違反了儒家的孝道,擾亂了他們父母對輪迴和來世的信仰。
孝道不僅關係到華人對其祖先的態度。它也體現在尊重和敬重長輩的華人文化價值觀裡。這在農曆新年期間最為明顯,許多華人認為與親戚好好相處很重要,認為自己必須在這個節日期間善待及尊重他們,無論感覺有多煩躁。
托馬斯說,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與基督教等更具規定性的信仰系統相比,更容易融入華人的環境。佛教不是一個被正統體制化過的宗教,而基督教具有正統規範,以及排他性的。儒家思想被認為很實用,與日常生活習習相關,在動蕩的時代裡能為社會提供結構。道教的陰陽二元論信仰則符合華人傳統裡的「和諧文化」,其中陰代表女性能量,陽代表男性能量。
諷刺的是,在這些信仰體系融合進華人的思維和世界觀前,華人最初相信的是一個全能的、個人性的上帝統治著世界,托馬斯寫道。
深入研究聖經的真理
除了對這些信仰體系進行深入的介紹,托馬斯還解釋了這些信仰體系如何在華人的思維裡引導他們實踐自我生命的繁榮昌盛。
托馬斯主要是透過將道教、佛教和儒家對「美好的人生」的理解與聖經中的「善」(shalom,平安)進行比較——基督教教義中的「善」則是根據神學家科爾內利烏斯·普蘭丁格(Cornelius Plantinga)在Not the Way It's Supposed to Be: A Breviary of Sin一書所定義的:
上帝、人類和所有被造物在正義、滿足感和喜悅中的連結,就是希伯來先知們所說的「平安(shalom)」。在《聖經》裡,「平安」意味著普遍的繁榮、完整和喜悅——是一種豐富的狀態,在這其中,天性的需求得到滿足,個人天賦得以有效的使用,這種狀態激發了快樂的驚嘆,因為受造物的創造主及救世主打開了大門,歡迎著祂所喜悅的受造物。換句話說,「平安」是萬物本應有的樣貌。
在回應華人共同持有的美德觀時,托馬斯舉出了現代的例子,說明儒家、佛教和道教無法充分解決或補救的弱點。在這些章節裡,托馬斯展示了聖經真理是如何回答善與惡、生與死以及倫理問題的。
例如,孔子認為人類是因身處的環境不好而開始變壞的,但無法解釋是什麼讓最初的環境開始變不好。這正是他對人性的墮落雖有正確認識但尚不完整的地方——而我們可以從此處介的缺乏和人們介紹聖經裡的特殊啟示,以及耶穌基督身為上帝之子能幫助我們的生命繁榮及昌盛。
有效地傳講福音
《耶穌:人類通往繁榮之路》這本書對華人基本的信仰體係以及它們在今天的體現進行了精彩的介紹。書裡也展示了一種護教學的方法,讓華人相信他們的文化並不總是與基督教信仰衝突,而且,基督教並不僅僅只是個「外國」宗教。
儒家思想雖然不再是中國的「國教」,但孝道和重視教育依然是許多華人仍擁有的強大核心價值觀。關於如何做個真正的「人」,或如何成為孔子教導裡所形容的高尚的人的哲學討論,在日常生活裡仍然非常實用。
同樣的,今天也沒有太多的華人會稱自己為道教信徒,但有不少人受到道家藝術的影響,或對中醫的功效抱有強烈的信念。
認識到這些信仰的影響力以及華人文化的優勢和劣勢,托馬斯提出了在分享福音時要牢記的幾個層面:(華人文化裡有)保持關係和諧的強烈渴望、待需處理的羞恥及罪疚感、追求能自給自足,以及現實主義。
我們在分享基督時,不僅可以透過強調聖經及華人文化皆有對人生繁榮昌盛的渴望,還可以將他們的信仰從普遍啟示所揭示的部分真理連結到聖經中的「平安(shalom)」的概念。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可以幫助他們認識到,耶穌是通往他們所渴望的生命繁榮昌盛的道路。
托馬斯的這本書對想要向華人傳福音、認識華人信仰體系的歷史、以及致力於將信仰處境化的基督徒很有幫助。
Colleen M. Yim曾在約旦福音神學院(Jordan 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eminary )擔任教授,並在拜歐拉大學(Biola University)擔任兼職教師。自1991年以來,她一直從事於跨文化工作。
翻譯:Yiting Tsai

Subscribe to Christianity Today and get access to this article plus 65+ years of archives.
- Home delivery of CT magazine
- Complete access to articles on ChristianityToday.com
- Over 120 years of magazine archives plus full access to all of CT’s online archives
- Learn more
Read These Next
- Trending
Christian and Missionary Alliance Will Ordain WomenMinisters may now use the title “pastor” regardless of gender. - From the Magazine
Our Worship Is Turning Praise into Secular ProfitWith corporate consolidation in worship music, more entities are invested in the songs sung on Sunday mornings. How will their financial incentives shape the church?español - Related
Died: Tim Keller, New York City Pastor Who Modeled Winsome Witness“We are more sinful and flawed in ourselves than we ever dared believe, yet at the very same time we are more loved and accepted in Jesus Christ than we ever dared hope.”españolPortuguêsFrançais简体中文한국어Indonesian繁體中文русскийУкраїнська日本語 - Editor's Pick
Nominate a Book for the 2024 Christianity Today Book AwardsInstructions for 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