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我的回忆录《找恩典的人》(Where the Light Fell)里谈到了我哥哥的传奇故事。从小我就在哥哥马歇尔(Marshall)的阴影下长大,他有着超乎常人的高智商和超自然的音乐天赋,包括绝对音准和听觉记忆,以至他能演奏任何他听过的曲子。
但在2009年,这一切全变了:中风阻断了输送至他脑部的血液。前一天他还在打高尔夫球;两天后他就躺在加护病房里,处于昏迷状态。
只有一种极少见的脑部手术能挽救马歇尔的生命,他在手术之后有了一个新的身分——一位失能人士。他重新过了一次如童年般的生活,花了一年的时间才学会走路,又花了更多时间才能说出多个词汇组成的句子。在右臂失去功能及失语症(aphasia)的状态下,他努力的工作着。如今,他自豪地穿着一件T 恤,上面写着“我有失语症:我知道该说什么,但我说不出来”。
我从哥哥那里了解到失能所带来的挑战。他有无法说出话的懊恼;他活的没有尊严,因为洗澡、穿衣等简单的活动都需要他人帮助。他还特别的神经质,认为朋友们会背着他为他做决定。
在公共场合,陌生人会把目光移开,仿佛他不存在一样。只有孩子们比较坦诚,他们会在被禁声前说:“妈妈,那个人怎么了?”;甚至更大胆的孩子会直接走到轮椅前问:“你能走路吗?”
马歇尔的挫折感越来越巨大,以至于他甚至研究了要服下多少安眠药才能自杀,并借着一大杯威士忌一口吞下。感谢上帝,他的自杀计画失败了,并被送进精神院治疗。在数个小时的治疗帮助下,他逐渐重建了生活,现在能够自理并独自驾驶一辆改装过的汽车。
一年前,在科罗拉多州滑雪时,我明确指示了自己的腿要转下坡,但我的腿却不听使唤。相反地,我撞上了一棵树,靴子和滑雪板都破了,左小腿严重瘀伤。奇怪的是,明明我的大脑发出了指令,但我的腿却无法有所回应。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的身体还出现了其他症状。我走路的姿势和步态发生了变化。我的手写字本来就偏小,现在又更小且更潦草了。有些晚上,我睡觉的时候还会出现轻微的幻觉;用电脑键盘打字也出现更多的错误。我原本就很糟糕的高尔夫球技术变得更糟糕了。我问自己的主治医生是否有“某种”可能性,他却回答我:“杨腓力,你的身体状况很好,你不可能会有帕金森氏症。”(这件事告诉我们,永远要寻问第二个医生的意见)
去年秋天开始前,我已生活在时间隧道里。我需要花两倍的时间才能完成像扣扣子这样的任务。我感觉仿佛有一批行动缓慢、活动不协调的外星人入侵了我的身体。当别人开始注意到这个状况时,我知道自己必须去医院检查。
我的医疗保险有涵盖的医院里,要等至少六个月以上才有神经科医生能为我治疗。因此,我更换了保险计划,选择了一个覆盖范围更广的保险,并依靠朋友介绍我进入了一所与大学合作的最先进的医疗设施。上个月,他们诊断出我患有帕金森氏症,这是一种退化性的神经疾病,会破坏大脑和肌肉之间的联系。我开始了以多巴胺为基础的药理及物理治疗。
当我跟几位亲密的朋友分享这个消息时,我担心自己会得到新的标签:我不再是杨腓力 ,而是那个“患上帕金森氏症的杨腓力”。我觉得人们会以这个标签想起我、看待我及谈论我。
我很想坚持“我的内在仍然是同一个人,请不要用我的外在来评论我(例如我迟钝的行为、步伐蹒跚和时不时的颤抖)”。我什至创造了一个新词——“贴不了标签人士(dislabeled)”来表达抗议。我曾看到别人因看到拐杖、枯萎的手臂及羞于开口的行为而妄评我哥哥,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在这些外在表现下,有着一个复杂且勇敢的灵魂。 (编按:失能人士的英文为disable, 杨腓力以幽默的文字游戏创造dislabeled这个新词)
然后,在我被诊断后不到一个星期内,现实就逼近我了。我似乎是为了证明一切都没变,决定尝试一项新运动——匹克球(pickleball)——这个运动进行的方式介于网球和桌球之间。开始运动不到五分钟,当我正试图救球时,身体却跌跌撞撞的向前扑去。任何能阻止我摔倒的反射性动作都太慢了。我的脸率先着地,撞在坚硬的地面上。
当我在拥挤的急诊室里等待足足8个小时时,我终于意识到,我已无可否认的加入了每周会拜访这里的受伤和失能人士队伍。我终究是个能被贴上标签的人。
从现在开始,我需要做出调整。我再也不能在科罗拉多州14,000英尺高的山上从一个巨石跳到另一个巨石;我再也不能像神风特攻队那样骑着登山车冲刺。溜冰呢?也不太可能。而且我绝对再也不会打皮克球了!
当我们预览着老化会有的现象时,失能的状态意味着我们得放下那些我们曾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我什至不应该在没使用扶手的情况下爬楼梯,而散步成为我最安全的运动方式——只要我还能把脚抬起来,并且不乱走。就像我陪哥哥走路时不得不放慢脚步一样,现在其他人也必须为我这样做。
一位听到我消息的朋友传了诗篇71篇的经文给我,其中一节是:“耶和华啊,我投靠你;求你叫我永不羞愧!。”
虽然诗人写作时的背景与我完全不同——困扰着他的是人类敌人而不是神经疾病——但“求你叫我永不羞愧”这节经文引起了我的注意。其他诗篇(如诗篇25、31和34篇)也重复了这个奇怪的句子。
失能似乎总伴随着某种程度的羞耻。为别人带来不方便是我们天性里会有的羞耻感,即使这不是我们的错,也不是我们愿意发生的事。还有一种羞耻感,就是出于好心的朋友的过度反应——有些人可能会视你如脆弱的瓦器,当你只是停顿思考一个词汇时,他们就帮你把句子说完。
虽然我目前只有轻微的症状,但我已预感到这些症状恶化后会为我带来的羞耻感:流口水、记忆空白、言语不清、双手颤抖。我见到的一大警讯是:有天,当我阅读我订阅的杂志时,我把“每日灵修”(Daily Meditation)读成了“每日药物”(Daily Meditation)。
羞辱感有时会促使人采取行动。自从我确诊后,有六位朋友写信说他们观察到我有些不正常的地方,但没有明确指出。只有两个人冒着像孩子那样说话过度直接的风险问我。在一次餐厅晚餐期间,其中一个人对我说:“腓力,你是不是越走越慢了?”并遭到他妻子责备的眼神。另一个人更是直截了当地问:“为什么你走起路来像个衰残的老人?”这两句话促使我加紧速度去找神经科专家治疗。
诗篇71篇还说:“我年老的时候,求你不要丢弃我!我力气衰弱的时候,求你不要离弃我!”这个祷告表达了所有残疾人士无声的恳求,而我现在也是其中一员。根据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CDC)的统计,美国人口中约有26% 的人符合失能人士资格。既然现在我已加入他们的行列,我试着不去看自己外在的表现——如同我对待我哥哥的方式——而是专注于审视自己的内在。
在我面对自已成为失能人士的第一个月里,我变得更加自觉。这既是件好事,也是件坏事。我确实需要密切关注我的身体和情绪,特别是我正在适应新的药物及探索自己身体的极限。我需要找到一个安全但有挑战性的运动方式。然而,我不想特别执着于人生的这一层面,也不想让疾病来定义我。
《时代杂志》 最近刊登了一位残疾社运活动家的文章,他写了一本关于“失能自豪感(Disability Pride)”的书。新一代的提倡者将失能的标签视为一种荣誉徽章。例如,聋人社群的成员排斥“听力受损”这种委婉的说词,并且拒绝任何能恢复听力的医疗手段。
反之,我承认自己会很乐意让帕金森氏症奇迹般地从我生命里消失。若能成真,我会马上用我所有的药片生营火,退掉拐杖的订单,并抖去登山装备上的灰尘。然而,我并没有这个选项——也许残疾发言家们单纯的专注于接受现实,因为有些事就是无法改变。
虽然我还是会对“不同能力人士”(differently abled)这种委婉的文字游戏词汇感到尴尬,但我现在能更好的理解这个词了。这的词汇指向一个事实:生活充满着不公平,并且人们拥有的能力也不平等。我哥哥曾经能演奏钢琴协奏曲,而我还在为能理解音阶挣扎。跟专业运动员相比,我们都算是失能人士。虽然帕金森氏症可能会让我不能参与我最喜欢的一些活动,但我能享受四肢瘫痪者可能会羡慕的活动。
没有两个人能拥有相同的能力、智力、外表和家庭背景。我们可以用怨叹来回应不平等——或者,以某种方式学习拥抱自己独特的才能和“失能”。
在我的写作生涯里,我曾采访过美国总统、摇滚明星、职业运动员、演员和其他名人。我也采访过印度的麻疯病人、因信仰而被监禁的中国牧师、从性交易产业里解救出来的妇女、患有罕见遗传性疾病儿童的父母,以及许多患上比帕金森氏症更严重的疾病患者。
当我反思着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群体时,我得到了这个结论:除了一些例外情况,那些生活在痛苦和失败中的人,往往比那些生活在成功和快乐中的人能更好地管理人生的处境。得到救赎的痛苦,比仅仅只是被挪去的痛苦还更令我印象深刻。
让我生命转折的这个疾病已被证实或者能使人丧失自理能力,或者也可能只是为人带来微小的不方便性,因为帕金森氏症有多种形式。所以,我该如何预备我自己呢?
我之前有幸认识迈克尔·格森(Michael Gerson),他是《华盛顿邮报》的专栏作家和白宫讲稿的撰写者。在他最终因癌症过世前,迈克尔也与帕金森症共存了许多年。他的一位同事是这样评价他:“在他事业巅峰的时期,他用自己的影响力关心最脆弱的人,带头发起关注非洲爱滋病的运动。而在他身体情况最衰弱的时候,他从未抱怨,而是专注于感恩他曾活过的日子。”
这也是我的祷告。在经历了坎坷的童年后,我拥有了丰富、充实、美好的人生,拥有了超乎我所能想像或应得的快乐和成就。我和一位全能的妻子走过52年的婚姻,她视我的健康和幸福为她的责任。
16年前,我在一次车祸里后颈部骨折。当我躺在背板上时,是太太开车穿越暴风雪来接我的。她当时已在心里重新设计了我们的房子,以便未来她可能得与全身瘫痪的我一同生活。今天,她同样表现出和当时一样无私的忠诚,即使她正在面对未来可能只会愈发繁重的照护工作。
虽然我的未来充满了问号,但我并没有过度焦虑。我受到妥善的医疗照顾,以及亲朋好友的支持。我所倚靠的是位良善且慈爱的上帝,祂经常透过祂在地上的门徒来彰显祂的美善。
我这一生写了不少关于苦难的文章,现在我要将这些想法付诸实践。愿我在人生最终的篇章里做祂忠心的管家。
杨腓力(Philip Yancey)着有许多书籍,最新出版的书为《找恩典的人:杨腓力回忆录》(Where the Light Fell)。
翻译:思慕 / 校编:Yiting Tsai

Subscribe to Christianity Today and get access to this article plus 65+ years of archives.
- Home delivery of CT magazine
- Complete access to articles on ChristianityToday.com
- Over 120 years of magazine archives plus full access to all of CT’s online archives
- Learn more
Read These Next
- Trending
A Tale of Two New York City PastorsOne formed me. The other entertained me. - From the Magazine
Eve’s Legacy Is Both Sin and RedemptionThe first woman tried to get free of God. But when she aligned herself with God’s purposes, she became the ‘Mother of All the Living.’ - Related
Don’t Pretend the Ugandan Homosexuality Law Is ChristianNot everything that’s a sin is a crime—let alone one punishable by death. - Editor's Pick
The Spiritual Battle of Teen Screen TimeKids’ addictions to their phones isn’t a legislative issue. It’s a discipleship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