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里最常被人引用的经文之一是:“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借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神。神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腓立比书4:6-7)

这段经文呼应了耶稣的话“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并指出焦虑的解药是:祷告。

我们的焦虑往往来自我们当下的处境。我们看不到前面的路是什么。所以我们应该要低头祷告——是啊,还有什么比这更简单的解决方法呢?

但往往,我们祷告的内容会揭示我们对自己的理解、对焦虑的理解,以及对上帝的理解。除非我们留意保罗在敦劝腓立比教会时提及的“祈求的类型”,否则我们在焦虑状态下的祷告实际上只会导致更大的焦虑。

我们确实会对未来的情况感到焦虑,想知道当我们的友情、经济状况和家庭出现困难时该怎么做。如果我们能至少多知道哪怕是“一滴滴”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们肯定能平息一些焦虑,采取较积极主动的立场,或甚至是能放松下来,相信上帝!

于是我们向神提出请求:“主啊,求祢告诉我接下来该怎么做。让我知道明天会是什么样子。”

我们这样祷告的理由是,如果我们有从神而来清楚明确的指示,我们绝对会遵循它。但摩西在燃烧的灌木丛中的故事却警告了我们:摩西从神的口中得到指示,要他去埃及拯救他的人民。结果呢?摩西焦虑到了极点。不情愿跟随。甚至开始有身份认同的危机。上帝所赐的明确话语既没有为摩西带来信心,也没有带来“心里的平安”。

我们也以为如果上帝向我们“显现”一个明确的迹象,我们就会有平安。但基甸的故事让我们知道情况往往并非如此。基甸不平安的感觉大到他甚至要求上帝证明祂会做到祂承诺要做的事,像这样的请求是对上帝严重的不敬。但基甸提出所谓的“羊毛测验”,他试验了他的上帝。在基甸的要求下所发生的奇迹也没有为基甸带来决心或让他采取应有的行动。

我们总认为,如果我们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我们就能明智地靠着这些信息来做出正确的决定。但彼得不认耶稣的故事再次打脸我们。耶稣明确地告诉彼得,焦虑会导致他在不久的将来犯罪。但彼得并没有改变自己行为模式。彼得对“未来会发生的事的预知”并没有起到矫正他行为的作用,反而使他更备受谴责。彼得对未来的预知并未带来他的悔改或使他有谦卑的态度。

告诉上帝我们对未来感到很焦虑是一回事。要求祂向我们揭示未来则是另一回事。

告诉上帝我们对未来感到很焦虑是一回事。要求祂向我们揭示未来则是另一回事。前者是认罪、坦承,后者是祈求。认罪和祈求皆是祷告的不同层面,但尽管我们对焦虑或罪的坦承总是敬虔的,我们出于焦虑的祈求却并非都是敬虔的。

恳求上帝向我们显明未来的时候,我们应谨慎行事,因为这些知识属于神的奥秘(申命记29:29)。那些试图把祷告当作水晶球的人,忘记了基督呼召我们凭信心而不是凭眼见行事,也忘记了基督的祝福:“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约翰福音20:29)。

上帝是否曾在不同的契机下向祂的仆人揭示明确、具体的方向?有的。圣经为我们存留了这些事迹。但圣经并没有将此标准化、常态化。正如我们看到的,上帝的这些启示也不一定会产生我们预期的“心里的平安”。

请记住,希伯来书第11章里并没有说亚伯、以诺、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以及其余的大人物是因有清晰的想法及满满的自信而出发的;他们是凭着信心而行。事实是,他们有很多焦虑,而且他们的视线前方也有障碍物。但他们的神是信实的。他们的神至今仍是信实的。

那么,焦虑的人应该向神提出什么请求呢?

我们能求祂增添我们的信心(路加福音17:5)、求祂教我们信任祂(诗篇71)、求祂赐给我们智慧(雅各书1:5)、求祂帮助我们将我们的心意夺回,使我们的心能顺服基督(林后10:5)、求祂以“祂的同在”成为我们的日粮来支撑我们的今天(马太福音6:11)、求祂提醒我们祂过去的信实,以及祂对我们和未来所有世代信实的承诺(诗篇119:90)。

上帝会以祂所赐的“出人意外的平安”来回应我们的请求。 (腓立比书4:7)。

但这样的平安,不是因为“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而有的摇摆不定的平安,而是因着信任那位“掌管明天的神”而有的完美的平安。

珍·威尔金 (Jen Wilkin) 是一位妻子、母亲和圣经教师。她是《道中的女人》和《无人像祂》一书的作者。可以在这里追踪她的推特 @jenniferwilkin

翻译:Yiting Tsai

[ This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and 日本語. See all of our Chinese (Simplified) (简体中文) coverage. ]

免费时事通讯

更多时事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