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跳至每日阅读: 周日 | 周一 | 周二 | 周三 | 周四 | 周五 | 周六
周日: 神所看到的
今日经文:出埃及记1:1-3:10
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故事,激发了无数代人的想象力。 它的核心是一个关于 希望 的故事。以色列人一开始看不到这一点。 他们作为被鄙视的少数族群,受到野心勃勃、贪婪的法老的奴役,以实现法老低成本、高利润的目的。 尽管要依赖他们的劳动,但法老还是把以色列人——尤其是男人——视为潜在的威胁。 不仅把他们累得筋疲力尽,他还要杀掉他们的儿子。
《出埃及记》的作者首先关注的是故事中的女性:接生婆、母亲、她的女儿、仆人,以及法老的女儿。 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行动,以抵制法老的残暴政策。 通过共同努力,他们拯救了幼小的摩西。 他们满怀希望地行动,拒绝向那强迫他们的政权屈服。 作者在描述他们的大胆行动时所使用的词汇,以后也用于描述神对以色列民族的拯救。
考虑一下这些例子:摩西的母亲 “见到他俊美” (出2:3——译者注),这一描述提醒我们,神重视每一个按照祂的形象受造的人。 她把他放在 芦苇丛 中的 方舟 (或作 “蒲草箱”)里,这里的方舟使我们想起神拯救挪亚一家免于灭亡在洪水中。 对摩西的营救,预示着以色列人将来要渡过 芦苇 海(或作 “红”海)逃生,法老的女儿看到方舟,看到婴儿在哭,就怜悯他。 突然间,这个本已注定要死的孩子有了盼望。 然后我们看道,神看到他的子民受苦,听到他们的哀求,就看顾他们。 当神委派摩西领百姓出埃及时,是神的看顾使他开始行动。
基督徒的盼望植根于神的 看见 ,没有什么能逃过祂的注意力。 降临节的核心在于明白这一点,即神看到这世界出了错,祂会做一些事情来纠正它。 当我们受苦时,尽管祂有时可能显得很遥远,但是祂始终如一地信守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创17)。 也是因为这个约,神差遣耶稣来到世上。
出埃及的故事邀请我们参与神大胆的救赎工作。 故事中的妇女并没有听到上天的号角来促使她们行动。 她们只是在生活中认定神能看到一切,并照此而行。 她们知道该什么是该做的事情,并且他们去做了。
—卡门·乔伊·伊姆斯(Carmen Joy Imes)
周一: 暴风雨中的平安
今日经文:诗篇46篇和112篇
诗篇46篇信心十足地宣称:“地虽改变,山虽动摇到海心,我们也不害怕”(第2节)。 我们的世界,就像诗人的世界一样,正在崩溃之中:流行病、经济衰退、种族不公正、山火、飓风、洪水,还有紧张的选举季。 我们的大地正在崩溃,山峦正在墬入大海中。
这首诗却要人静下来的呼唤,这让我很有感触:“你们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第10节)。 这种静止不是烦恼解决后的副产品。 诗人仍然被国家的动乱和自然灾害所围困。 即使在动乱中,神也命令要安静。 这使人想起耶稣在暴风雨中安然睡在船上(可8:23-27)。 祂的信心是如此之大,以至于祂能在波涛汹涌中安睡。 这种超自然的平安,是我们任何一位认识神的人也都可以得到的。
在第10节中,神给我们可以静下心的理由:“我必在外邦中被尊崇,在遍地上也被尊崇”。 神知道这个故事是如何展开的。 祂终究会得胜。 这种确知塑造我们如何应对人生的挑战。 这位神—祂是必得胜的神—与我们同在(第7、11节)。 祂是我们在暴风雨中的避难所。
虽处在麻烦的最核心,我们仍会有盼望——不慌乱也不害怕——不是因为我们对自己有信心,乃是因为那位鉴察万事、遍观天下的神与我们同在。
这就是降临节的希望。 耶稣道成肉身,进入人类历史中的一个混乱时段。 他诞生在一个充满伤痛的世界里,罗马人施行不公平的税征,并掌控以色列人的崇拜活动。 而当耶稣为我们最终的救赎再来时,祂将再次进入这仍然被麻烦所困扰的世界。
正如诗篇112篇所说: “正直人在黑暗中,有光向他发现...他们必不怕凶恶的信息;他们的心坚定,倚靠耶和华” (第4、7节)。 坚定的心知道故事的结局,所以他可以信心十足地度过风暴。 这就是我们的希望。
卡门·乔伊·伊姆斯(Carmen Joy Imes)
周二: 一个惊人的转变
今日经文: 以赛亚书2:1-5
以赛亚书第2章描述了一个异象,即主的殿在其山上,那的确是圣殿所在之处。 但在异象中,这座山已成为全世界最高的山,因此成为世界的旅游景点,“万国”都汇流到这里。 人们之所以来,是想求教于主。 主将教导万民,祂也在那里审判各民族,解决他们的之间的纠纷。
这是一幅很奇特的景象,有很多原因。 实际的一个是,主的殿座落之处的锡安山,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它不过是夹杂在众高山之间一座不足为奇的小山(就是橄榄山都比它高)。 但我想这异象说的不是山外表的高度。
更重要的是,以赛亚之前一直在描述耶路撒冷是一个有如妓女般的城市——一个不忠实、没有真理、没有正当的政府、忽视弱势群体的地方(1:21-23)。 就在这个评价之后,他又宣示神会洁净这座城市的应许,并再次被称为“忠信之邑”、“公义之城”(26节)。 就在这时,以赛亚述说这个令人惊讶的第二次转变的异象(2:1-5)。 既然有了前一个转变,也许这个世界被吸引到耶路撒冷的异象也可以实现。
上周我参加了一个祷告会,与会的一位同事说,我们正身处于四重危机中:健保危机、种族危机、政府危机和经济危机。 在这种境况中,世人并未转向属于耶稣的人,觉得我们知道如何处理这些危机;以赛亚的异象所描绘的人们被吸引到耶路撒冷的那种情况,似乎并未发生,世人并没有转向神的子民。 但那仍然是神的应许。
当耶稣再来时,祂是为兑现神所有的应许而来(林后1:20)。 神没有立即实现祂所有的应许,但祂保证这些应许终会得到实现。 愿我们对这个异象和应许所作回应,能像以赛亚敦促他的同胞一样。 “来吧!... 我们在耶和华的光明中行走”。
约翰·戈尔丁盖 (John Goldingay)
周三: 关于修路
今日经文:以赛亚书40:1-11
在过去二三十年中,以色列国家公路管理局在全国建立了令人称许的公路网。 目前的一个项目是一条包括隧道和桥梁的城市大动脉,当特拉维夫高速公路到达耶路撒冷城市边缘时,将人们直接带入耶路撒冷市中心。 麻烦的是,施工会触动一些1900年前的罗马坟墓,这已经引发了抗议。 但是人们想快速到达耶路撒冷,他们感到需要一条能越过障碍的高速公路,这有点像以赛亚40章中神所交托的那项任务: “在旷野预备耶和华的路,在沙漠地修平我们神的道。 ”(第3节) 。
在主前587年,神基本上离开了耶路撒冷。 祂之所以离开,是因为祂的子民不忠。 正如以西结书第10章所言,祂的荣耀离开了。 当神离开了,尼布甲尼撒就可以自由进入了。 尼布甲尼撒开始彻底地摧毁这座城,让它基本上不宜居住,以至于他不得不把省会设在别处,即米斯巴(Mizpah)。
有半个世纪什么都没发生。 然后,在以赛亚书40章中,神告诉祂的一个助手委托超自然的承包商,铺设一条兼备公路桥和地下通道的高速公路,以便祂回到那城,将祂流散各地的子民一起带回。 神确实回来了。 一些被放逐的人也回来了,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让这个城市再次适宜居住。 《以斯拉记》讲到他们如何重建圣殿,神回来住在那里,与他们再次相见。
总的来说,在下面的500年里,神和祂的子民之间的关系要比过去好,尽管在大部分时间里他们仍然受一系列不同帝国的辖制。 他们仍然渴望独立。
在主后30年,施洗约翰来了,拿起《以赛亚书》40章,宣告人们需要转向神、清除罪恶。 神再一次说,修直我的路,我将再来,我将决定你的命运(参太3:3)。 这一次,这条路是道德和宗教之路,约翰受命修建这条路。
实际上,在每个基督降临节期,神都像在《以赛亚书》40章那样,再次对我们说,修直我的路。 你想见耶稣吗?他将再来。
约翰·戈尔丁盖(John Goldingay)
周四: 大胆、危险的祷告
今日经文:以赛亚书64:1-9
“愿袮裂天而降;愿山在你面前震动!”这是以赛亚书64章的祷告。 《以赛亚书》的章节顺序表明,这个祈祷发生在波斯人终结了巴比伦对中东的掌控之后。 当时的麻烦在于,犹大国发现,这一霸权更替并未导致它的境遇改善。 先知告诉犹大,上帝会降伏所有那些超级大国,但那个时刻似乎永远不会到来。 波斯从巴比伦接过霸权凸显了这一点。 一切都变了,但一切也都保持不变。 主啊,愿袮裂天而降,整顿这世界!
但是在下一章,就是以赛亚书65章,神发怒了,基本上在说,你好厚颜无耻!对以赛亚书64章中犹大人所表现的胆大冒犯,神似乎以愤怒作答。
当耶稣降临的时候,神确实把天撕裂了,来清理世界。 福音书没有把这样的词汇用于道成肉身方面,不过确实把它们用于描述耶稣受浸时的圣灵降临(可1:10)、耶稣的变形(可9:7)以及他即将被处决时的祷告(约12:28-29)。
几十年后,一些相信耶稣的人在问一个类似当年犹大人问的问题:为什么一切都保持不变? (彼后3:4)。 实际上,他们也在祷告,我们愿袮裂天而降!彼得也以一种对抗性的方式回应他们。 他提醒受信人,世界以前曾被大水震撼,以后它将再次被震撼,但这次是被烈火(5-7节)。
犹大人和早期的基督徒在本质上都是大帝国控制下的小人物。 但我们大多数人不是。 在许多方面,我们就是帝国。 当我们像以赛亚书64章那样祷告,“我们愿袮裂天而降,来清理帝国强权,来处理不公正”,神的反应可能是可怕的。 我们会发现,神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正做些清理。 当我们祈祷“主啊,愿你来!”时,我们在邀请神来质对我们,定我们有罪。
周五: 光与生命
今日经文:以赛亚书9:2;约翰福音1:4-5,9
我们有些人是在城市里长大的,所以我们 实际 并不知道什么是黑暗。 在城市里,不论什么地方,总会亮着一盏灯,你可以接着这盏灯看到周围。 但我们中的一些人则是在乡村长大的,远离城市的灯火,在那里的黑暗确实是黑暗。 在那里,会黑暗到把手放在脸前都看不到。
这就是《以赛亚书》9:2中的形象,罪的黑暗是如此的深沉和彻底,它使人丧失能力、无法动弹。 你不能有把握地走在里面, 你不知道你要去哪里, 你迷路了。 这里的黑暗象征着罪带来的盲目和死亡。
但神用圣诞节解决了这个罪和死亡的问题。 那些在黑暗中行走的人“看见了大光明”。 他们并没有开灯,而是光已经照 到他们身上。 神带着新的希望、新的眼光和新的义的生命,冲破了罪的黑暗。
几乎每一部福音书在描述耶稣如何来到世界上时,都会回到《以赛亚书》中的这个预言,对此我们不应该感到惊讶。 例如,当约翰告诉我们耶稣的诞生,即道成肉身时,他就是用的这个光的象征。 “生命在他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 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 ... 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1:4-5,9)。
耶稣就是那真光。 在这一季,神差遣这光进入世界,将救恩赐给所有愿意相信他的人。 圣诞节不是关于树上的彩灯,也不是关于装饰房子的灯。 这些最多只是一个勉强的象征,象征着给世界带来 生命 的更强大的光。
在耶稣诞生前700年,以赛亚就看到了。 两千年前,使徒们注目主耶稣基督脸上的那光。 而今天,他在福音的信息中给了我们这光。 每一个在黑暗中的人,都必须悔罪,相信这光,才能进入神的国度。 主就是这样改变我们。 这就是带来生命的光的信息。
萨比提·安雅布维尔(Thabiti Anyabwile)
本文改编自2017年12月17日萨比提·安雅布维尔(Thabiti Anyabwile)的讲道, 经授权使用。
周六: 赐下人子
今日经文:以赛亚书7:14;9:6-7
以赛亚书9:6-7是耶稣荣耀的、预言性的传记。 以赛亚所描述的儿子就是“奇妙的策士”。 奇妙 与《旧约》中常用来形容神迹的,即神在世上所行的“奇事”,是同一个词。 而 策士 则让人想到了神的智慧。 这就是耶稣,我们奇妙、神奇的策士,他对我们说话,引导我们走在公义的道路上。
这个儿子就是“大能的神”。 这就是《以赛亚书》7章14节所说的独一无二的孩子,将由处女所生,并命名为“以马内利”,意思是“上帝与我们同在”。 大能而强壮,在神的身上没有软弱。 即使是作为在马槽里的婴儿,耶稣也在用他的大能言语撑起宇宙。
这个儿子就是“永生的父”。 这并不意味着他和父神一样,父和子是三位一体的不同人位格。 更确切地翻译,是说他是时代的父亲,超越了时间;在对子民的态度上,他永远是父亲一样。 诗篇103:13这样说:”父亲怎样怜恤他的儿女,耶和华也怎样怜恤敬畏他的人!”。 在福音书中,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被告知,耶稣看到人,表现出同情心。 他是一个救世主,有着爸爸对孩子的温柔。
而这个儿子就是“和平的君”。 马太·亨利(Matthew Henry)写道:“作为和平的君,他使我们与神和好。 他是心灵和良心中的赐和平者;当他的国度完全建立时,人们将不再学习争战。”
耶稣是一个奇迹。 他的谋略从来没有失败过, 他是万能的神, 他有一颗父亲的心, 他给所有相信他的人带来君王的平安。 他不仅仅是一个婴儿, 他是神来到世界上。 不要错过最重要的一句话:他是 赐给我们的。
如果我们愿意接受他,他就是我们的。 在他所有的智慧、所有的能力和他所有的父爱中,这同一个耶稣来到了信靠他的人的心里。 这就是世人所等待的人子。 他来到世上,把自己 交给 我们。
萨比提·安雅布维尔(Thabiti Anyabwile)
本文改编自2017年12月17日萨比提·安雅布维尔(Thabiti Anyabwile)的讲道, 经授权使用。
撰稿人:

Photos courtesy of contributors.
萨比提·安雅布维尔(Thabiti Anyabwile)是华盛顿特区 安娜考斯提亚河(Anacostia River)教会的牧师。 他著有多本著作,包括《在<路加福音>中高举耶稣》。
約翰·戈爾丁蓋(John Goldingay)是富勒神学院的《旧约》资深教授。 《初约》(The First Testament)是他翻译的整全本《旧约》。
卡门·乔伊·伊姆斯(Carmen Joy Imes)是草原学院(Prairie College)的《旧约》教授,也是《奉神的名:为什么西奈仍然重要》的作者。
翻译:吴京宁, 江山
[ This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español, Português, Français, 한국어, Indonesian, 繁體中文, and Galego. See all of our Chinese (Simplified) (简体中文) coverage. ]
免费时事通讯

Annual & Monthly subscriptions available.
- Print & Digital Issues of CT magazine
- Complete access to every article on ChristianityToday.com
- Unlimited access to 65+ years of CT’s online archives
- Member-only special issues
- Learn more
Read These Next
- Trending
Honor Thy Church Mothers—with WagesDespite their crucial role in congregational life, 83 percent of women’s ministry leaders remain unpaid.Jen Wilkin - From the Magazine
The Cost of Creativity: Bonhoeffer Set Aside Ethics For Art. Did He Choose Well?The theologian set aside his nearly-finished magnum opus while in prison, investing instead in creative writing.Devin Maddox and Tyler Worley - Related
New Atheism Is Dead. What’s the New New Atheism?Far fewer British people agree with vitriolic assertions about religion. Still, disbelief in God is on the rise in both the UK and the US.Stefani McDade - Editor's Pick
Unable to Find Ultimate Truth in Zen Buddhism, I Turned to JesusI thought I needed to try harder at meditation. What I really needed was the Holy Spirit to enlighten me.Sita Slav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