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很不公平,这是个问题。

似乎所有人类都有个“不公平雷达”,每当我们遇到毫无意义的不公平事情时,雷达就会响起。 从一些常见的让人不快的例子,如插队,到让我们深感悲痛的事,如一名有三个孩子的年轻母亲身患癌症晚期,我们都会强烈地感觉这个世界有太多错误。 或者想想全球范围内各种不公平的现象,如新闻中关于武装冲突和自然灾害的报导不绝于耳——我们纠结着记录下那些被无情的伤害力量毁掉或生命终结的惊人数字。

去年,哈马斯在以色列发动的恐怖攻击导致1200人毫无防备的失去生命,另有253人沦为人质,而加萨目前有31000多人死亡,人道危机持续不断。 同年,土耳其和叙利亚发生的一系列地震造成近6万人死亡,数百万人受伤和流离失所。 这还不包括COVID引起的300多万人死亡,自从疫情让整个世界陷入疯狂后的几年里,全球各国已回报共超过300万人死亡。 这些事件造成的余波将继续在失去亲人和不安的社区中回荡很长一段时间。

面对不公义的处境,我们常会把目光移开,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因为持续面对他人的不幸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或者,我们会(有时是正确的)自以为是地愤怒地指责与事件相关的双方,或试图为我们无法理解的事作出解释。 当事件有任何正面的转变时,我们会感到欣慰,但我们也意识到自己是多么无能为力。 我们无法扭转医疗诊断结果,无法改变子弹的轨迹,也无法结束大洋彼岸他人的苦难。

而在这一切不公平中,我们与本来可以介入这些事,却没有介入的上帝摔跤。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2021年针对新冠病毒爆发和其他悲剧所做的一项研究,超过60%的美国成年人在过去一年曾思考“生命的意义”、“苦难是否有任何目的”以及“为什么可怕的事会发生在人们身上”等大问题。千百年来,苦痛的环境使人们对我们所经历的现实的本质提出疑问。

当这个世界看起来如此混乱不堪时,圣经所说的无限强大又完全善良的造物主上帝又是如何管理这个世界的呢?尤其是当那些无辜的、信实于祂的人莫名其妙遭受苦难时? 难道上帝不该至少让他们的生活免于坏事增长、好事消散等不公平的境遇吗?

尽管这些问题很棘手,但我很高兴知道圣经确实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并拒绝提供单调乏味的答案。 事实上,《约伯记》以令人钦佩的真诚正面迎接人生不公平的问题。 《约伯记》没有羞愧地为自己信仰一位无能的神道歉,而是大胆地要求人们对这个美好却又痛苦的世界的创造者有顽强的信心。 在这过程中,《约伯记》指向耶稣——作为上帝对“不公平的问题”的最终答案。

许多人都很熟悉这本书的前提:约伯是敬虔的典范,他真诚地效忠上帝,享受着极致的繁荣(约伯记1:1-5)。然而,他在一瞬间失去了财富、儿女和健康——“无缘无故地”(约2:3)。 两章节后,读者看到的是曾经富裕、依然公义的约伯独自一人坐在灰堆上,衣服破烂不堪,凄惨地用一块破陶器刮着皮肤上的疖子。

就这样,这本书故意设定了一个非常不协调的情境:如果一个最正直的人遭受了最毁灭性的苦难,甚至失去生命,会发生什么事?在这种莫名其妙、令人反感的不公平中,信实于上帝是否值得? 当上帝似乎抛弃了你时,如何才能保持对上帝坚定的信心?

约伯最初对自己的灾难做出坚定的回应(伯1:20-21;2:10),然后他的三个朋友前来安慰他,起初他们坐在一旁默默地同情他(2:11- 13),然后,对话的闸门打开了。 他们四人展开旷日持久的循环辩论(3-27),直到对话陷入徒劳和敌意中,因为约伯的朋友们无法破解他所遭遇的苦境。他们争辩说,行为和后果肯定有可靠的关联性。行善,就得到善报;行恶,则得到恶报。这样才公平,不是吗?

他们认为,约伯悲惨的遭遇表明,约伯的品格一定遭受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罪的伤害,只要他向上帝忏悔,就会得到恢复。 他们对上帝“如何安排世界”的僵化理解为他们提供一条简洁、有保障的出路及内心安全感。

但约伯离被他们说服还有很远的距离。 就像读者一样,他知道自己没有做错任何事,不该遭受这样的苦难。 他无法解释这种不公平。 约伯在死亡的边缘徘徊,他咆哮着控诉上帝,他认为上帝要对他的痛苦负责,要对让世界如此不公平负责。 在约伯的经验中,他感觉上帝就像个进攻的战士一样冲向他,用箭穿透他的身体,将他切开(伯6:4;16:6-17;19:6-12) 。

这些都是赤裸、大胆的控诉之词。 尽管约伯言辞粗糙,但他并不是愤怒的无神论者。 他坚持不懈地向上帝发问,拒绝背弃上帝——即使他对上帝是否能充分回答他的疑问感到既绝望又满怀信心。 毕竟,一个看似被上帝遗弃但同时又是上帝忠贞信徒的人,除了求助于上帝,还能寻求谁呢?

最终,约伯的朋友们试图解释他的困境的努力已经用尽,约伯似乎比之前更加沮丧和有距离感。 他渴望上帝的声音能够进入他的内心世界,这种渴望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 终于,在经历了37个令人不安且迷失方向的章节后,上帝从旋风中回应了他(伯38:1;40:6)。 显然地,上帝的沉默并不意味着祂的缺席或冷漠,显然地,祂一直在聆听。 祂精彩地使用人类的辩词回应他们,但透过重新定位人类的视角打破人类思辨的僵局。

然而,上帝对约伯的回答既出乎人意料,甚至可能显得有点冷酷无情、没有关联性。 上帝觉得没有必要为约伯的苦难找到借口或解释发生的原因,而是展开高亢的诗词。 祂斥责约伯所说的话超越了约伯自身的理解,诋毁了上帝维持和管理世界的方式(伯38:2)。 然后,上帝描绘祂所创造的世界——充满生命且被祂的慈爱巧妙地管理着。 上帝强调,人类的理解力和控制力都很狭隘,远远不足以成为像这样一个世界的神。

造物主所创造的世界是这个样子的:在这里,喧闹的动物可以自由嬉戏(38:39-39:30),雨水甚至落在无人居住的荒凉土地上(38:25-27)。 虽然这个世界包含着人类难以对付的混乱力量,但它们始终在上帝的掌控下(38:8-11;41:8-11)。 事实上,上帝在祂的世界里可靠地确保了秩序和正义——祂用晨光驱逐恶人,就像抖平衣服的褶皱一样毫不费力(38:12-15;40:10-14)。

Article continues below

免费时事通讯

更多时事通讯

但诗词意境里展现的画面与约伯有什么关系呢?

约伯在困惑和痛苦中,根据自己的经历推测上帝的性格,想像出一个对自己和这个世界恶毒任性的上帝。 然而,上帝挑战了这个推测:约伯真的有资格控诉上帝,定义他们相交的经历,并要求上帝为他的痛苦提出公义的解释吗? 上帝消除了人类任何自以为是的错觉,清楚地表明,祂总是会回应人们,但人类无法随己意强迫祂做任何特定的回应。 与其让我们人类透过自己狭隘的经验来解释上帝的性格,上帝邀请我们转换剧本的角色。

换句话说,造物主确实是智慧、全知全能、善良且公正的。 这是剧本的起点。 作为祂的受造物,人类根本无法了解上帝所知道和所做的一切。 当我们从自己狭隘的视角出发,只能看到特定环境下的不公平时,上帝允许祂全面的设计和在隐密处行动的奥秘继续存在。

因此,满身灰烬的约伯面临着抉择的危机,他要回答的问题与我们所有人面临不公平的境遇时一样:当上帝告诉我们祂不需要对我们的苦难负责时,我们(仍然)愿意 相信祂吗? 我们能否满足于“上帝知晓所有我们不能理解的事,并统辖我们无法掌控的事”这样的保证呢?

约伯能。

现在,当约伯亲眼“见到”上帝,上帝的回答让他感到满足(42:1-6)。 正如比尔·凯恩斯和威尔·凯恩斯所写:“在如此个人的苦难中,我们不需要神学研讨会,我们需要的是来自上帝自己的话语。约伯因着自己所受的苦难,感觉自己被 上帝背叛了,他更渴望的是与上帝相遇。”最后,只有与上帝相遇的“真实性”才能让约伯从绝望中重新燃起盼望和信任。

但接着发生了另一件令人意外的事:上帝吩咐约伯为他的三个朋友代求,以平息上帝对他们所发的危险的怒气(42:7-9)。 但是,不满的读者可能会抗议道,上帝怎能期望约伯替这些显然不替他人代求的朋友代求呢? 这些朋友因在关怀遭受患难的邻舍的事上失败应受审判。 上帝的怜悯,透过祂受苦中的仆人约伯施行,是否真能实现公义呢?

显然是可以的。 约伯为他的朋友代求,由于他的顺服和上帝对他的眷顾,他们得以幸免。 然后,当约伯还在为他的朋友们请求宽恕时,上帝的怜悯又使约伯的财富得到惊人的恢复,使他的财富“超过”他起初所拥有的(42: 9-17)。

事实证明,恩典也是不公平的。 或者说,对于假定这个世界是按照“你所得的一切都是你应得的”逻辑运行的人类来说,恩典乍看之下非常不公平。 事实上,恩典是这世界普通结构的一部分,是自然的运作系统,由慷慨的上帝所设计,并且是祂同在之处。

和约伯一路从第1章走到42章,我不禁感觉整本书的神学惯性正不可阻挡地朝着耶稣的方向发展——耶稣,最终的公义受难者、完美为人代求的朋友,也是 上帝回应一切不公义事物的决定性答案。然而,良善的约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苦,在没有做错事的情况下差点就死了,一度以为上帝成了他的敌人,但完全公义、无可指责的耶稣却是在清楚 知道事情发展的情况下,为了我们犯下的过错走进我们这些罪人的死亡里。

耶稣不仅是个愿为失败的朋友代求的人,还是上帝的儿子,祂为那些因犯错应死的朋友而死。 上帝亲自承担了我们的死亡,如此“不公平之事”使祂能以祂的恩典永远“不公平”地恩待我们——赐给我们我们永远无法要求或应得的生命。

最终,约伯最深的安慰就是上帝本身——他因等到了他期待已久的来自上帝的回应而满足,因着“见到”上帝而满足(42:5)。 同样的,耶稣是那位以“与我们同在、为我们代求”的方式回应人类的上帝。 我们心灵深处的安慰就是看到上帝回应了这世界的不公平,祂走进这样的不公平之中,因着不公平而死,并透过复活改变不公平,将祂所遭受的不公平境遇 作为祂的恩典交给我们。

耶稣没有减少这个世上仍然存在的令人痛苦的不公平,而是透过安排祂无辜受难的不公平来解决这个问题,成为我们唯一的希望。 与约伯一样,我们也在人类无法计算的痛苦和失去中挣扎——但同样的,上帝的慷慨也让我们对于公平的计算感到困惑。 为什么造物主要在荒地(伯38:25-27)和不义之人(太5:45)身上降下雨露? 为什么天父要派祂那(甘愿受苦)的儿子来拯救悖逆的罪人?

当我们面对人生无法解释的苦难时,我们想知道“为什么?”——但就像约伯一样,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知道“祂是谁”。 我们需要看到上帝以耶稣的身份回应我们。 因为祂已经回应了我们,所以当我们的心哭求渴望亲眼见到祂时,我们可以确信,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也会亲眼见到我们的上帝,并最终到达一个我们难以想像的地方,远超过我们的起点(彼前1:3-9;5:10)。

艾莉·维纳(Ellie Wiener)目前正在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撰写关于《约伯记》的论文。

[ This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and 繁體中文. See all of our Chinese (Simplified) (简体中文) cover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