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台湾社会的男性,似乎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承受更多苛刻的目光,和性别特质的压力。理性、豪迈、不拘小节会被调侃为“直男”;感性、胆小、温文婉约会被嘲笑为“娘炮”。基督徒男性有可能幸免于这些标签吗?要帮助今天面对如此困局的基督徒男性成为“真好男人”,是否可能另辟蹊径,有更好的选项?

我年轻的时候(大概二十年前),社会对“直男”的接受度很高。如果男生表达意见时,强势直接、爱说教、听不懂女生的暗示……,通常会认为是性别差异所导致的,毕竟“男生本来就是如此啊!”但近几年来,这些特质在重视沟通的社会却渐渐成为贬义词,这些特质不但被称为“直男癌”,甚至有许多媒体开始报导和探讨“直男”现象,Fcebook上甚至有“直男行为研究社”粉丝专页

男子汉养成记

传统社会文化里,女性被认为是感性、软弱、依赖、被动……,而相对于“女性特质”,“男性特质”则多指理性、强壮、独立、主动……。随着女性主义研究与妇女运动兴起,社会渐渐发现,过去习以为常的性别规范其实需要被松动。

刻板印象在父权体制社会中产生:首先,父权体制的规则是将“阳刚”与“阴柔”两种特质对立,认为阳刚比阴柔优越。并以此为中心,发展出男尊女卑、以男性代表人类经验的文化设定,社会建制中也多由男性优先担任领袖、掌握权力与资源。而在父权社会下,“男子气概”(masculinity)就成为男性寻求生存时阻力最小的途径,当男性的表现愈靠近阳刚,就愈靠近社会认可的理想男性,反之则是不够格的男人。 “娘娘腔”就是体现父权逻辑的典型用语:具阴柔特质的男性因为太靠近女性特质,而被认为如女性一般“次等”。

都是男子气概害的

父权体制的运作方式是“控制”与“支配”,这个体系助长竞争、侵略和压迫。男性恐惧自己被其他男性支配,也会努力透过控制他人来寻求安全感与地位,防止损失与羞辱。此外,以控制为核心的文化,也形塑男性的内在。对男性来说,男子气概的表现,需要在生命的每个阶段不断自我建构或在群体中确认。在此期间,他们可能发现自己感觉难过时不能“和女生一样”哭泣依赖;即使自己不喜欢,还是得和同伴一起捉弄女生、讲黄色笑话,来证明自己“是个男人”。

因此,许多男性深受其害。 2018年,男演员巴尔多尼(Justin Baldoni)在TED的演讲揭露自己如何受困在“勇敢”、“坚强”等社会期待之中:“我一直都在假装那个跟真实自我不同的人。当我感到脆弱时,我假装坚强;当我没安全感时,我假装自信;当我受伤时,我假装强悍。我想大部分时候我只是在演,但我厌倦这样。我可以跟各位说,要随时为着所有人,试着表现得像男子汉,真的很累人。”当男子气概成为男性的律法,“没用”、“不行”、“被宰制”就成为父权社会对男性最大的惩罚。

男子气概对恋爱交友的影响

理想男性总是要理性地控制大局,但如果只用阳刚特质来应对爱情关系,则会是一场灾难。在男子气概的标准下,很多男性长期自我压迫、抑制感性,容易造成自我与身体、情感的疏离,难以建立深度关系。恋爱关系的本质是情感交流,若男性对自身的情感、情绪并不敏锐,甚至因害怕失控而对自己的情绪状态充满恐惧;他们面对沟通冲突时,轻则难以理解对方的心情或表达同理,重则甚至会否定、贬低关系中所表达的负面情绪,遑论情感交流。

当阳刚与阴柔成为对立的特质,父权社会就会进一步发展性别分工,例如“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男主动女被动”、“男好色女矜持”等人际脚本。如果我们对所处文化没有一定的辨识与反省,“男强女弱”观念容易限缩择偶的范围;“男主外女主内”则让男性不容易接受配偶比自己成功,也阻碍男性选择成为全职爸爸;而“男主动女被动”有时会成为直男无法接受女性拒绝示好的理由。

最后,“男好色女矜持”更是影响深远的恶质刻板印象!当社会将男性建构成“满脑子都是性”、“不能控制自己的性行为”时,一方面让男性陷入追求性能力比较的迷思;另一方面,社会舆论容易在性骚扰、性暴力事件中,合理化男性加害者,认为他们“情有可原”。此外,国外研究发现,有一定比例的异性恋大学男生会经历自己不想要的性行为:因为男性“得” 作性支配者,若拒绝女生主动的性邀约,一方面对方会没面子,自己也会被嘲笑不符合男子气概!

学习阳刚支配,还是学像基督?

如果在世俗社会中,追求不健康的男子气概成为男性不得不面对的痛苦,基督信仰群体是否能给予不一样的可能?

如果我们从世俗男子气概的标准来看耶稣,耶稣不但是“不合格”的男性,甚至大部分时候还很“娘”!例如当耶稣谈权柄时,祂说的不是控制与支配,而是“人子来,不是要受多人的服事,乃是服事人,做多人的赎价。”(太二十28 )当耶稣看到马利亚为拉撒路哀哭时,耶稣也感同身受地哭了(约十一35);当耶稣觉得恐惧孤单时,祂也坦然与门徒兼男性好友表达自己的脆弱与需求:“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你们在这里等候,和我一同警醒。”(太二十六38)当时的犹太男人以和妇女互动为耻,对外邦人也不屑一顾。但耶稣却毫不顾忌地向撒马利亚妇女要水喝,与她深入讨论生命、信仰的话题。社会期待、污名或禁忌似乎在耶稣身上都毫无作用。

免费时事通讯

更多时事通讯

“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6~8)作为三一真神,耶稣有绝对的权力成为人类的宰制者;作为第一世纪拥有众多追随者的男性拉比,耶稣本来能够合情合理地享有各种人际优势,但祂却在当时父权文化中活出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成全而非竞争的人际互动、脆弱而非自强的性别气质、对等而非宰制的性别关系。父权体系以全然支配为终极目标,但耶稣却以十架上的牺牲顺服为其生涯的完成,翻转了权力逻辑,为在父权体系下受苦的弟兄开一条辛苦却自由的路!

跳脱刻板印象的好门徒

在陪伴基督徒情侣的经验中,我发现外在的性别特质通常只会在刚认识的时候发挥影响;当进入深度相处后,彼此碰撞、相遇的往往是内在的品格、个性与灵性。例如相处时是否能感知、回应彼此的情绪?沟通时是否诚实无伪?当自己的缺点或罪恶被揭露时是否愿意谦卑悔改?看到对方软弱时是否能够良善地接纳?

那么,怎样的人才适合进入一段关系?我认为一个人的“门徒特质”会远远大过于所谓“男性”或“女性”的特质!

随着女性权力日益被重视,过去专属男性的社会定位与工作愈来愈模糊,不免造成男生的焦虑。艾杰奇(John Eldredge)早期的畅销基督教书籍《我心狂野》、《男子汉养成班》等内容是在有明确性别分工的社会脉络下,鼓励基督徒弟兄如何更man。

若放在现代处境重新思考,问题也许并不在于弟兄缺乏男子气概,而是性别刻板印象需要被解构。我们虽然称呼神为“天父”,但实际上神同时具备阳刚与阴柔特质;有神形像的我们其实有更大的能量跳脱、或对抗世俗的性别刻板期待,所以看似日渐模糊的性别界线,也可能是解放僵化性别分工的契机。

香港的中国神学研究院院长黄国维在《家庭神学》表示,在“彼此顺服”的原则下,家庭是“小教会”,家中各人的任务分工也可以应用教会的相处原则,按着个人的恩赐(而非性别)彼此服事。

我曾访问一个基督徒父亲为何选择在家多年担任全职育儿者?对他来说,他是在实践神的托付而非社会的期待:“我留在家里对我们家比较好,太太本来就是比较会赚钱的人,就去赚钱没关系;我又不是因为赚钱而快乐,我觉得家里的稳定才是成就感。”

巴尔多尼在TED演讲的最后说:“我不想要当男人,我想当好人。”救恩不是让人成为男人或女人,而是成为耶稣基督的跟随者,在福音里活出神荣美的形像,成为完整的人。

郭宇欣是台湾葡萄纸文化出版社负责人、高师大性别教育博班生。

本文原载台湾《校园》杂志2023年9/10月号,蒙允转载。该期电子版可在这里购买。

[ This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in 繁體中文. See all of our Chinese (Simplified) (简体中文) cover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