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Netflix热门影集《人选之人—造浪者》播出之后在全球华人中引发热烈回响。戏剧问世的时间点,巧妙地与2024年台湾总统大选连结;耐人寻味的是,剧中的总统当选人,也在现实生活中成为2024年台湾总统大选的副总统被连署人,寻求连署以参选副总统。撇开争议不谈,在戏剧定位上,这部影集借着政党幕僚人物面临与经历的挣扎,不仅带领观众一起思考民主在亚洲的发展过程,也探讨每一个角色在面对家庭、职场、自我价值定位之间的摸索与挣扎。

当代文学评论大师萨依德(Edward Wadie Said,1935~2003)在《世界,文本,批评者》(The World, the Text and the Critic)中,思考理论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的旅行中衍生的各种变异。思想、理论,甚至信仰,随着人的旅行,对话与文字的交流,在不同情境、时代下,不断产生进一步的实践与转化。在这个过程之中,思想与理论也开始旅行,由一个人分享给另一个人,从一个文化脉络走进另一个文化脉络,从某个历史时代流传至另一个时代。

随着十八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二战后殖民地独立运动,到冷战后期台湾在从戒严转型进入民主政体,民主浪潮在时间与空间的旅行中产生变异,形塑台湾今日的政治风貌。影集《人选之人》所呈现的,即是民主浪潮进入台湾后,从一件不合身的西服,经过三十多年处境化的修改与剪裁,与在地文化价值观融为一体,成为独树一格的台式民主。

《人选之人》:在没有统独历史纠结的平行时空

与多数民主国家不同之处,除了左倾与右倾,保守与自由外,台湾的政治发展始终与历史纠结的统独议题绑在一起。而戏剧给予人最大的自由,是可以跳脱现实的框架,去思考政治的本质与核心。 《人选之人》编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提出一个假设问句:如果台湾可以跳脱统独问题,政治局势与民主会有怎么样的可能性?如果台湾可以跨越统独的困局,会在各种不同的议题之中如何发展?

在这个设想之下,他们在戏剧中创造了一个平行时空,一个不必因为统独分裂的台湾社群,单纯按角色的需要与际遇,探讨政治光谱中的环境永续、多元性别、家庭分工、废死等议题。也因为专注在这些议题的发挥与剧中人物故事的纠结,剧中许多理想与生活状态的实际挣扎,也呈现出来。

剧中一个强调两性平权、家庭价值的政党候选人,她的幕僚却必须为了竞选过程里高强度的工作需要,牺牲家庭共处的时间与配偶的工作权益;在一个强调环境永续发展的竞选活动,却发现活动所准备的是免洗餐具;在被学生挑战到废死议题时,政治人物碍于讨好中间选民而不敢表态,只能以打太极的方式搪塞问题。理想的社会公义如同遥不可及的月亮,现实则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妥协的卑微人生。

在某种程度上,不管立场如何,左倾或右倾,自由或保守,政治人物是否也如同《人选之人》剧情中的人物:高喊着公义的口号,却为了生存而过着矛盾而卑微的人生?

月亮与六便士:理想的伟大与人生的卑微

英国作家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在他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pence)中,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Eugène Henri Paul Gauguin, 1848~1903)为原形展开创作:原是证券经纪人的主角史崔克兰行至中年,决定顺从内心对于艺术的追求与渴望,在梦想与现实间,选择了抛妻弃子远离家乡;在物质与心灵间,选择舍弃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岛与当地原住民一起生活,以获取创作精髓中的自由灵魂;在月亮与六便士间,为了抬头一瞥的美丽月亮,不惜将自己过往既定俗成的世界完全推翻。

也许有人说,孤注一掷地追求月亮是过度自我与自私,终日为六便士而折腰是盲目与媚俗。其实,不管是站在台面上的政治人物,或是隐藏在办公室里的政治幕僚,甚至是每一个在选票的迷惘抉择中举棋不定的芸芸众生,在我们真实人生里的大半节奏,并不是成就解锁的高光时刻,而是时不我与、有志难伸的困兽之斗。

而民主政治,在某种程度来说,是一个充满故事与悲喜的群体,在人生的月亮与六便士间,所寻找出来的一种调和,一份弯弯曲曲的坚持,一场有热情有失态、有坚持有让步的妥协,一曲被难以名之力量所操刀主导、不得不顺势起舞的华尔滋。

但是,从信仰的角度来看,上主或许并没有要我们纠结于现实与理想之间,我们在信仰中多数的角力,是来自自身罪性的挣扎,胜不过试探的无力,活不出上主心意的挫败,以及在寻求上主呼召过程中的迷惘与悖逆。基督徒的拔河不单存在理想与现实间,更是在上主与自我间的拉扯较劲。

在《月亮与六便士》中,还有另一条副线:两位师出同门的医生,在每次生命价值与呼召的寻求中,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医术高超的亚伯拉罕选择顺从内心深处的呼召,放弃伦敦的优渥生活与大好前程,到亚历山大港成为朴素的检疫员;而医术略逊的卡迈克尔,则是接替亚伯拉罕的空缺,妥妥地成为人生胜利组。

小说中叙事者如此反诘:”从事自己最想做的事情,生活在让自己开心的状态底下,自己过得心安理得,这样算是把人生给搞砸了吗?还是成为知名的外科医师,年收上万英镑,取得美娇娘,这样就算成功了吗?我想,这取决于你赋予人生的意义,你对社会的要求,以及你个人的要求。”高贵与粗鄙间的界线其实如此模糊,失败与成功,本来就没有普世的定义。

民主的旅行:法国大革命到二十一世纪台湾

萨依德在《世界,文本,批评者》之中如是说:”想法和理论,与人和批评学派一样,是会传送的,由人传给别人,从一个情境传送到另一个情境,从某个时代传给别的时代。文化的、知识的生活通常借想法的这种流传得到滋养,也往往借如此流传而延续……这种移入新环境的动向绝不是畅行无阻的。它必然包涵与起源点不一样的再现过程与制度化过程。”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左派以降低与弱化过往专制政府的限制和干扰为诉求。进入二十世纪上半叶,工业化国家经历经济萧条之后,左派渐渐转型为要求政府适度介入保护弱势族群的社会自由主义,右倾政党则反过来强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个人权利,反对过度介入的现代福利国家。

免费时事通讯

更多时事通讯

跳出《人选之人》为观众保留的平行时空,台湾的左右政治议题发展相当受限于统独纷争。隐藏在统独框架中,面对潜在战争的恐惧,不安蛰伏在台湾的人心,迫使人以恐惧的角度来看世界。一个国家的政治格局,也是如此深刻地影响一个民族的灵性生活与价值判准。基督徒在这个充满焦虑与恐惧的政治氛围中,我们的呼召并非靠着拉拢依靠某一个政党来实现政治理想,而是可以承担灵性塑造的领袖角色。

在静默中找回你的发言权

沙漠教父庞蒂古斯(Evagrius Ponticus,345~399)称默想为”看到事物真正本质的视野”(theoria physike)。在默想之中,我得见事物真正的本质,领悟事物之间真正的连结。在一个充斥恐惧与焦虑的国度之中,成为一个基督徒,在上主面前的静默,祷告与安息,可以使我们认清仇敌的诡计,放下自以为可以借着体制来控制这个世界、人与事物的谎言;察觉我们与他人的伪善与包装;认清政治不是被利用来使某一个个体或群体的权力无限上纲;深邃地理解到,人不是一张张可以被恐惧或煽情操纵拉拢的选票,每一张脸孔,都承载着上主丰盛无比的荣美。唯有这样的觉悟,基督徒才有可能在参与政治事务的过程中,不流于媚俗与趋炎附势,找到属于自己的施力点与发言权。

《人选之人》中刻画着每个政治幕僚面对生活的挣扎、失败、无奈、和解与得胜。每一个政治人物,都犹如站在屋顶上的小提琴手,在拉出悠扬的乐章的同时,也必须在屋顶上保持平衡,不致粉身碎骨。某种程度来说,基督徒也是如此。面对2024大选,在怀抱上主同在时,也同时思考我们在政治中的困境与局限;投入我们对每一个生命最真实的关怀,却又同时警醒面对自己内心图谋大事的野心;诚心为登上高位的人祝福,也去陪伴不体面的失败者经历上主的安慰。

犹如庆典狂欢的选战即将开始。然而,在这一场疯狂的集体崇拜中,亲爱的基督徒,愿我们在上主面前的静默与领受,成为这个世代里,一声旷野的呼喊,一盏点亮了的明灯。

王敏俐,德国慕尼黑大学政治学硕士、台湾卫理神学研究院教牧辅导硕士生。

本文为CT中文与台湾《校园》杂志合作的文章之一。首发《校园》2023年11/12月号

[ This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in 繁體中文. See all of our Chinese (Simplified) (简体中文) cover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