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目前的人生裡,我一直是個習慣去「解決問題」的人。我不喜歡事情沒有結果的感覺,無論是一段爭論或是我個人靈魂的成長轉變。如果你是16型人格測驗(MBTI test)的愛好者,可以想像一下我人格裡的J是個巨大的

但我逐漸意識到,在我這「需要一種了結」的心態背後潛藏著錯誤的神學。我的不耐煩根源於一種錯誤的感覺,誤認「還在進步的過程」不符合神的旨意,因為覺得這樣的自己永遠達不到上帝的標準。

以下是我毫無恩典的思考模式在腦海裡運作的方式:如果神是聖潔和完美的,如果祂對我的旨意是成為聖潔和完美的,那低於這個標準的狀態怎麼可能符合祂的心意?祂要的不僅僅是我的進步 - 祂要的是我的完整狀態。我怎能滿足於自己持續不斷掙扎於罪及痛苦的狀態?祂怎麼可能是個緩慢改變事物的造物主,讓憂傷和不敬虔的生命樣式停留在我身上?祂為什麼不直接消除這些不堪呢?「Partial(部分)」這個詞的意思有「小於(某種事物)」,而 「Process(過程)」則帶有妥協的意思,是一種不太理想的狀態。我們只可以勉強忍受這樣的狀態,絕不能滿足於此。

當然,一旦我把腦海裡的想法好好分析過,我自己也不會同意它。但這就是我的腦袋自然運作的方式。

據我所知,不是只有我有這樣的思考模式。不少基督徒深深被「過程」困擾著。我們想催促人們盡快從悲痛中走出;當饒恕還需要更多時間時,我們會覺得不舒服。我們想得到快速的治愈,想要別人的生命能不經歷任何孵化期就得以完全轉變。

然而當我反思基督的誕生時,我意識到:「耶穌成為一個嬰兒」這個事實意味著,在上帝的計劃裡,允許「緩慢的過程」這樣的階段存在。

當天使向牧羊人宣布救恩即將來臨時,他們在馬槽裡看到的是一個看起來很普通的嬰兒:一個需要時間長大的嬰兒。要等至少三十多年以後,上帝救贖計劃的意義才會顯現出來。

在這段時間裡,耶穌必須忍受長牙之痛、學會自己上廁所及經歷青春期;祂必須學會走路和說話。祂經歷了失眠的夜晚、無數次的談話、長滿繭的手、魚腥味,及不小心被刺傷的腳趾頭。

上帝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不讓祂的兒子以成年男子的形式來到地球,讓祂直接上十字架,或者至少能直接開始佈道?

耶穌在世上大部分的時間都處在「過程中」,如聖經所說:「智慧和身量都在增長」。然而,耶穌總是按照祂父親的心意行事,從未犯過一次錯誤。這意味著上帝在「過程中」依然供應足夠且毫無保留的祝福。所有的「正在成為(becoming)」和所有的「結尾(ending)」都是祂計劃的一部分。上帝對緩慢的過程所賜下的恩典建立在基督「道成肉身」的本質上。

我無法憑空造出一個人類的理由來解釋「邪惡和痛苦確實存在」這個事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我能理解的。但我知道的是,上帝是良善的,是滿有恩慈的,祂的本質就是如此。當我無法理解上帝做工的時機時,至少這些是我所知道的最清晰的真理。

是上帝有耐心,不是我們

我們常認為我們是在操練耐心的人。我們抱怨上帝的延宕。但請記住彼得的話:「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得後書3:9)。

我12年前買新房子的時候,建商正以創紀錄的速度蓋房子。這對我來說是好事;我迫不及待地想搬進去。

但房子架構的某些部分本來就不該蓋的這麼快。我拿到鑰匙五天後,污水管就倒灌了,我這才明白這一點。直到今天,我的房子仍然有些「缺陷特點」要歸功於當時倉促的施工。

上帝為了我們的益處緩慢的施工。我們需要的不是耐心,而是降服。

我們沒看到的時候,上帝也在工作

第一個聖誕節過後,牧羊人回到他們的草原,可能此生再也沒有見到耶穌,也看不到祂所做的工。但這並沒有削弱牧羊人所相信的真理。

牧羊人無法見到耶穌的成長、治病、教導、死亡和復活,但這並沒有改變耶穌正在做這些事的事實。牧羊人可能完全不知道上帝的計劃是如何展開的,但這個計劃依然在展開。耶穌在《約翰福音》5:17所說的話,直到如今也是事實:「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

我們可能會因為無法親眼見到上帝在做事而覺得灰心,認為一切沒什麼改變。但這是一種誤解。

在於「過程」而不在於「完成」

當牧羊人來到馬厩時,他們看到了真正的耶穌。誠然,祂是個只有幾公斤重的嬰兒,但那就是祂的全部。祂仍需長大和死亡,但十字架已經是祂身份的一部分。祂在嬰兒時期依然是神,如同祂成年後是神一樣。上帝拯救人類的承諾完全體現在那一堆乾草之中。上帝的愛以我們所能承受的步伐和我們一同前進——證據就在那裡,包裹在襁褓中,躺在馬槽裡。

這就是為什麼上帝不需要急促的統管萬有。在上帝的視角來看,祂的工作已經完成了。而即使我們還在「過程中」,我們也是完整的。上帝對耶穌所做的事感到滿意。我們的工作是相信上帝的工作也適用於我們人生的這個時刻。當上帝看著我們時,祂看到的不是我們的失敗和掙扎,而是看到耶穌的血足以覆蓋我們破碎的、有罪的、跌倒的過程。

我有個稍微激進的想法:如果我不全力追求無罪的完美,而是專注學習「活得像已被饒恕」的生命樣式呢?也許這聽起來像輕看了罪的嚴重性,但事實上,這樣的想法反而是更認真地對待罪。這樣的想法承認自己無力完成救恩的工作。我需要一位救主,祂給我的恩典比我給我自己的還多。

這樣的想法也讓我們對別人保有更多的有恩典,因為我們同樣都還在「過程中」。如果上帝不期望我現在就達到祂的標準,我怎能為別人設定更高的標準呢? P.T.福斯特(P.T. Forsyth)有句話說得很好:「我們不該把基督成熟的十字架標準強加在那些尚且只能感受到十字架曙光的人身上。」

我直到如今仍然對罪感到疲倦。渴望自己與罪的鬥爭能趕快結束也是正確的想法。我們在聖經裡也常聽到這樣的呼喊:「主啊!還要多久?」但耶穌以嬰兒的樣貌降臨,讓我能接受——是的,甚至是享受——我如此緩慢進步的節奏。

傑夫·皮博迪(Jeff Peabody)是華盛頓州塔科馬市新日教會(New Day Church)的牧師。

翻譯: Yiting Tsai

[ This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and 简体中文. See all of our Chinese (Traditional) (繁體中文) coverage. ]

免費時事通訊

更多時事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