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七夕将至(农历七月七日在今年是阳历的8月22日),国内各大商家纷纷推出“情侣特惠套餐”,从餐厅、娱乐、时尚、到公益项目的推广,都呈现出浪漫的氛围。因为这个民俗节日与牛郎织女的浪漫神话相关,七夕节又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甚至在商品化泛滥的今天被包装为单身女性相亲的节日。

七夕节可能是又一个中国众多的单身女性“难过”的节日。单身女性‘脱单“难,在中国是一个显著的社会问题。根据2022年出台的全国人口统计,中国总人口男女性别比例达到104.9:100,即男性比女性多出3000多万。但全国十大一线城市均呈现女多男少的情况(农村地区则相反)。

2021年,在结婚人数连降8年后,中国的结婚率降至5.4%,2022年的出生率跌破7%。因此,政府利用各种政策手段鼓励女性生育,从离婚冷静期的出台,到非婚生子可以上户口,再到对征收“单身税”的讨论,这些热点话题一再遭到女性的“群嘲”。由于城市里的高收入高学历的女性居多,加上性别意识的觉醒,反育、反婚逐渐成为一线城市女性的主流呼声。近年中国社会甚至出现对于“七夕”的热度降温的趋势。

城市教会作为社会的缩影,其中的单身姐妹也比单身弟兄多很多。然而,在婚恋观上,社会主流对婚姻恋爱的观念日新月异,教会的观念却与社会的主流相反——社会上反婚反育的声音很大,教会却非常鼓励婚姻和生育。

为了应对教会中男女比例的悬殊,七夕期间,中国的许多城市教会也抓住机会,开展专门针对婚恋主题的系列教导、单身营会、主内相亲局等等,目的是让单身的弟兄姐妹在基督里获得正确的婚恋观,同时创造机会让单身人士互相认识的场合。但这样的做法似乎对难以找到配偶的单身姐妹并没有多少帮助,很多时候反而让姐妹越来越焦虑。

社会与教会中的双重择偶困境

受传统思想影响,男性的年龄、收入、教育水平在婚恋市场上都是优势,但对于女性而言,这些则通通会变成弱势。因此,当一个35岁、生活在一线城市、有良好教育背景、并且工作稳定的男性在择偶的时候,他不仅可以选择城市里的女性,也可以回家乡找一位20出头的女性作为潜在的婚姻伴侣。但是当有同样背景的35岁女性在择偶的时候,出于社会的刻板印象,几乎无法做类似的人生选择。

在这个大背景下,国内城市教会的性别比例失调更为严峻。在一个十人的团契中,常常有八位是单身姐妹,只有一、两位弟兄,且往往是已婚状态。大多数姐妹的年龄、素质、教育背景、及收入,都远高于同教会的单身弟兄。如果在择偶的时候仅考虑对方的信仰,姐妹们往往只能选择比自己年龄小很多的弟兄。但倘若需要考虑“外部条件”,如收入、职业发展、教育背景等等,还要加上基督徒作为前提条件的话,姐妹们的择偶更是难如登天。

作为城市教会中的一个“烫手山芋”,择偶问题是所有牧者同工都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因此教会近年来也增加了许多对于基督徒婚恋观的教导。“信与不信不能同负一扼”、“丈夫是头”、“妻子是帮助者,应当顺服丈夫……”,是这些教导所强调的。虽然这些观念都出自圣经,但教会的解经和应用不一定正确,而强调这些观念所导致的结果是,许多姐妹由于被鼓励(甚至被要求)要找基督徒,只好“退而求其次”,放下自己对于另一半的外部条件要求,在教会内部考虑一些在世俗意义上远低于自身条件的弟兄。另一方面,教会中对于婚恋的教导,往往会过多强调女性对丈夫和弟兄的顺服,而缺少强调男性的职责。最终导致姐妹们常常感觉自己在事工中、家庭的服侍中被歧视和打压。

基督信仰反而助长男权思想?

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中,“男强女弱”似乎是一个延续了千年的婚恋脚本。这个旧脚本的基础是性别分工,在旧社会中,女性并不被期待与丈夫有同等的智识水平和职场经历,她们的主要角色是负责家庭内务。可在性别意识有所提升的今天,当女性也拥有了更多职业发展和人生选择的时候,“女强男强”、“女强男弱”这种新脚本,甚至“不婚不育”、“单身生育”、“同志婚姻”这种“前卫的”婚恋模式也逐渐被越来越多大城市的年轻人所接受。

而在教会,我们时常会听到相反的教导:婚姻是神所设立的,具有崇高的使命,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竭力追求进入婚姻,并在婚姻中荣耀神。婚姻被赋予了一个崇高的属灵的意义,如果不竭力追求,有可能会被贴上“不敬虔”的标签。对于面临择偶困难的单身姐妹来说,这样的教导可能只是增加她们心中的压力和焦虑。

与此同时,我们在教会中看到的情况仍然是教会领袖以男性为主导,女性在教会依然只是一个辅助的角色。教会中其实还是非常缺乏关于性别和婚恋的符合圣经的教导。在某种程度上说,教会依然延续这一种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婚恋脚本,让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女性对信仰却步。教会关于性别和婚恋的教导,反而阻碍了许多女性进入信仰。

曾经听到过一个专门做主内相亲平台的事工领袖说的一句话“如果教会不能帮助弟兄姐妹内部解决,姐妹们就会去外邦人中间寻找对象,被外邦人拐跑”。这样的论调限制了择偶的明确范围只能在教会内部,但由于性别比例极度失衡,这只会让(往往条件一般的)弟兄在教会内部“挑花了眼”。姐妹看待弟兄往往被教导应更看重弟兄在神里面的生命成长,而非世俗上的条件,不要要求太高;可弟兄依然看中的是姐妹的外在条件,比如外貌、年龄、稳定的职业、顺服的性格等。在这样的氛围中,基督信仰很像是披着属灵外衣的男权思想。

真实的体贴,正确的教导

怎样才是正确的教导?作为一名30+的单身姐妹,在教会中常常有认识或者不认识的人来询问我的婚恋状况。即使我的事业和事工做得再出色,也丝毫不会引起对方注意。似乎拉近距离的唯一方式,就是跟一个大龄单身的姐妹聊如何脱单。这样氛围常常让我感觉无奈。

免费时事通讯

更多时事通讯

我曾与几位牧者对这个话题进行过探讨,他们也已经意识到教会在这方面的教导的偏颇。有一位牧师指出,“婚姻关系中彼此相爱、彼此顺服才是重点”。中国教会往往强调女性在婚姻中是帮助者,但却忽略了丈夫要在爱的基础上让妻子的恩赐才干最大化地发挥出来。另一位传道表示,神给了家庭使命,但也给了姐妹个人的使命,姐妹也有个人使命需要完成,不是只有帮助弟兄去完成他的使命这一个呼召。

许多教会高举婚姻大旗,过于强调婚姻对于女性的意义,这样的教导容易让单身的姐妹产生焦虑。似乎每次希望学习有关婚恋的教导的时候,听到的总是“成功进入婚姻”的见证,这跟外面的相亲机构本质上并无差异。有一位女传道跟我分享:“当我听到一些姐妹必须结婚,否则不完整或者价值下降的教导,我本人是不认可的。因为独身恩赐是确实存在的,应该考虑到独特呼召,对于无独身呼召的姐妹,可以鼓励她们进入婚姻,但同时教会应该教导女性的价值并不是由结婚与否来定义的。我们在基督里的身份才是我们真正的价值所在,我认为应该在婚前首先教导女性如何与耶稣相爱,其次才是是否结婚及如何择偶的问题”。

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很好的见证。我认识一对宣教士夫妇,师母和丈夫一同在宣教禾场服侍多年,她和丈夫分别在禾场建立过自己的企业,帮助宣教地的边缘群体,也帮助许多破碎的家庭恢复合一的关系。她服侍的姊妹中,有许多经历过破碎的亲密关系,也因着她的爱和关怀,在基督里获得重生并且可以正确的看待自己的价值。今年七夕,我们通了一个电话,当我跟她分享到最近在婚恋问题上的疑惑时,她回应说“不要在寻求一个好的配偶上纠结,因为上帝要为你预备那最好的未来”。我想,正是因为有许多这样的女性牧羊人作为榜样激励着我,我才能坚定地走在神所预备的道路中。

因此,我个人认为,教会在婚恋的教导中,应该更多展现单身时在神里得满足得丰盛的状态,鼓励未婚姐妹拥抱单身的状态。婚姻只是神为我们预备的众多礼物中的一个,当我们还没获得这个礼物或者未来不会获得这个礼物时,我们依然完整而丰盛,毫无缺乏。神的道是令人自由的,无论我结婚与否,我都能在神里面找到自我的价值,找到被爱的力量。

陆思。曾留学多年,并在海外信主。回国后,曾经从事咨询、公益、媒体等相关行业,现在参与跨文化宣教。

[ This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in 繁體中文. See all of our Chinese (Simplified) (简体中文) cover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