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思想和《圣经》皆同意:人类有能力辨别基本的道德原则,例如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以及我们应该根据我们的良心——或圣经所说的普遍启示(general revelation)来选择做对的事。
此外,保罗认知到,我们在“不去做我们想做的事”和“做我们不想做的事”两方面挣扎、遭遇重重困难(罗马书7:15-20),因为基督教世界观认为人类带着堕落的本性来到世上。
但圣经所阐述的人性观对来自儒家价值观背景的人而言很难接受。他们的世界观认为人性基本上是好的,透过教育和努力工作,人类应该能够战胜自己的弱点。
伊青·托马斯(I’Ching Thomas)的书《耶稣:人类通往繁荣之路》对三个古老的信仰体系提供宝贵的见解: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该书展示了不少上帝的真理已被华人从普遍启示中观察到并应用在生活里,华人能透过这些古老的信仰来理解神的真理,并在与其他华人分享福音时得到认同。
托马斯是一名马来西亚华裔作家和演师,他专注于东方文化背景下的基督教护教学,他盼望不仅能与华人分享福音,更能好好回答“为什么福音对华人而言是不可错过的真理”这个问题,因为他认为华人的历史里有丰富的文化信仰传统。
在描绘基督教与这些古老传统之间的连续性和不连续性的同时,托马斯强调,熟悉这些传统文化景观以及它们是如何与圣经相呼应,对那些想和其他华人传福音,以及想在自身华人文化背景里成长的人会很有帮助。
接触古老的哲学
托马斯解析了中华文化下的道家、佛教和儒家信仰体系——这三者是华人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来源。他在书中阐明,了解华人的核心思想可以让我们在福音和他们的文化之间找到更大的共同点,这让我们传福音的努力更加有利和有效。
本质上而言,这三种信仰体系都是依靠人的努力来获得救赎。在儒家思想中,人们可以成长为如圣人般的贵族品格(即君子),其特点是仁义及道德的行为。在佛教里,人们努力成为思想上开通的人,修炼致涅槃的境界。在道教中,成长的目标是成为不死之身。
托马斯的书在研究这些古老的信仰体系时,解释了华人的世界观是如何被这三种信仰体系所塑造,以及它们是如何建造现代人的价值观,并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实践。
例如,佛教将轮回的概念引入了儒家的祖先崇拜思想。轮回使人们认识到,人们可以逃离地狱,在下辈子里拥有“好”的身体,而这一切取决于他们过去做的决定和行为的好坏。祖先崇拜的思想体系里包含对已故的祖先表示尊敬,认为他们以灵体的型态“继续活着”,并且能影响现实世界发生的事。
因此,当基督徒告诉他们(非基督徒)的父母,他们不能参与祭祀祖先的仪式时,他们违反了儒家的孝道,扰乱了他们父母对轮回和来世的信仰。
孝道不仅关系到华人对其祖先的态度。它也体现在尊重和敬重长辈的华人文化价值观里。这在农历新年期间最为明显,许多华人认为与亲戚好好相处很重要,认为自己必须在这个节日期间善待及尊重他们,无论感觉有多烦躁。
托马斯说,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与基督教等更具规定性的信仰系统相比,更容易融入华人的环境。佛教不是一个被正统体制化过的宗教,而基督教具有正统规范,以及排他性的。儒家思想被认为很实用,与日常生活习习相关,在动荡的时代里能为社会提供结构。道教的阴阳二元论信仰则符合华人传统里的“和谐文化”,其中阴代表女性能量,阳代表男性能量。
讽刺的是,在这些信仰体系融合进华人的思维和世界观前,华人最初相信的是一个全能的、个人性的上帝统治着世界,托马斯写道。
深入研究圣经的真理
除了对这些信仰体系进行深入的介绍,托马斯还解释了这些信仰体系如何在华人的思维里引导他们实践自我生命的繁荣昌盛。
托马斯主要是透过将道教、佛教和儒家对“美好的人生”的理解与圣经中的“善”(shalom,平安)进行比较——基督教教义中的“善”则是根据神学家科尔内利乌斯·普兰丁格(Cornelius Plantinga)在Not the Way It's Supposed to Be: A Breviary of Sin一书所定义的:
上帝、人类和所有被造物在正义、满足感和喜悦中的连结,就是希伯来先知们所说的“平安(shalom)”。在《圣经》里,“平安”意味着普遍的繁荣、完整和喜悦——是一种丰富的状态,在这其中,天性的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天赋得以有效的使用,这种状态激发了快乐的惊叹,因为受造物的创造主及救世主打开了大门,欢迎着祂所喜悦的受造物。换句话说,“平安”是万物本应有的样貌。
在回应华人共同持有的美德观时,托马斯举出了现代的例子,说明儒家、佛教和道教无法充分解决或补救的弱点。在这些章节里,托马斯展示了圣经真理是如何回答善与恶、生与死以及伦理问题的。
例如,孔子认为人类是因身处的环境不好而开始变坏的,但无法解释是什么让最初的环境开始变不好。这正是他对人性的堕落虽有正确认识但尚不完整的地方——而我们可以从此处介的缺乏和人们介绍圣经里的特殊启示,以及耶稣基督身为上帝之子能帮助我们的生命繁荣及昌盛。
有效地传讲福音
《耶稣:人类通往繁荣之路》这本书对华人基本的信仰体系以及它们在今天的体现进行了精彩的介绍。书里也展示了一种护教学的方法,让华人相信他们的文化并不总是与基督教信仰冲突,而且,基督教并不仅仅只是个“外国”宗教。
儒家思想虽然不再是中国的“国教”,但孝道和重视教育依然是许多华人仍拥有的强大核心价值观。关于如何做个真正的“人”,或如何成为孔子教导里所形容的高尚的人的哲学讨论,在日常生活里仍然非常实用。
同样的,今天也没有太多的华人会称自己为道教信徒,但有不少人受到道家艺术的影响,或对中医的功效抱有强烈的信念。
认识到这些信仰的影响力以及华人文化的优势和劣势,托马斯提出了在分享福音时要牢记的几个层面:(华人文化里有)保持关系和谐的强烈渴望、待需处理的羞耻及罪疚感、追求能自给自足,以及现实主义。
我们在分享基督时,不仅可以透过强调圣经及华人文化皆有对人生繁荣昌盛的渴望,还可以将他们的信仰从普遍启示所揭示的部分真理连结到圣经中的“平安(shalom)”的概念。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耶稣是通往他们所渴望的生命繁荣昌盛的道路。
托马斯的这本书对想要向华人传福音、认识华人信仰体系的历史、以及致力于将信仰处境化的基督徒很有帮助。
Colleen M. Yim曾在约旦福音神学院(Jordan 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eminary )担任教授,并在拜欧拉大学(Biola University)担任兼职教师。自1991年以来,她一直从事于跨文化工作。
翻译:Yiting Tsai

Subscribe to Christianity Today and get access to this article plus 65+ years of archives.
- Home delivery of CT magazine
- Complete access to articles on ChristianityToday.com
- Over 120 years of magazine archives plus full access to all of CT’s online archives
- Learn more
Read These Next
- Trending
Tim Keller Practiced the Grace He PreachedIn an increasingly divisive world, the pastor theologian’s legacy was walking the higher road—the one less traveled.españolPortuguêsFrançais简体中文한국어Indonesian繁體中文русский - From the Magazine
Eve’s Legacy Is Both Sin and RedemptionThe first woman tried to get free of God. But when she aligned herself with God’s purposes, she became the ‘Mother of All the Living.’ - Related
Died: Tim Keller, New York City Pastor Who Modeled Winsome Witness“We are more sinful and flawed in ourselves than we ever dared believe, yet at the very same time we are more loved and accepted in Jesus Christ than we ever dared hope.”españolPortuguêsFrançais简体中文한국어Indonesian繁體中文русскийУкраїнська日本語 - Editor's Pick
A Tale of Two New York City PastorsOne formed me. The other entertained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