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朝一日將與道成肉身的救主永遠同在的我們,在我們仍以肉身狀態活在這短暫的世上時,應該如何讀聖經呢?也許不少人都曾有過這樣的問題及各式各樣的回答。然而,還有ㄧ個讓我們意想不到的答案:研究聖經地理。如果你一聽到「地理」這個詞就想打瞌睡,我完全能理解。小學二年級時,我在社會學課的地圖閱讀部分得到不及格的分數,導致我在接下來的15年都不喜歡讀聖經裡的地圖。然而,直到我開始在一所將地圖納入聖經課程內容的基督教學校任教後,我才意識到地理可以多麼的有啟發性。

我如今知道,學習聖經的地理知識不僅是可能的,而且也能幫助塑造我們的靈命和宣教觀。追溯上帝在物質世界裡的作為,可以預備我們在我們的生活和社區裡參與祂復活的工作。

1.地理提醒我們,上帝一直在物質世界裡做工

當我們帶著地圖讀《創世記》第25-33章時,我們會注意到上帝在雅各生命中的各個關鍵時刻出現:如大衛·科特(David W. Cotter)指出的,在雅各逃離應許之地前,上帝在伯特利顯現;在雅各重新進入應許之地前,上帝在毗努伊勒顯現。雅各將這些地方命名為「神的殿」和「神的面」,以紀念他在這些脆弱時刻遇見上帝滿有恩典的同在和大能。上帝的啟示不是抽象的概念或純粹發生在靈性層面。上帝的啟示也植根於充滿意義的地理位置。

自《創世記》以來,上帝一直在歷史的長河裡穿梭,尋找我們,呼召我們回家。對聖經地理的學習突顯出上帝確實進入我們身處的世界,打破人們對物質和靈性之間錯誤的二分法。在地圖上追踪上帝的工作提醒我們,祂一直在做工,祂在物質世界裡與我們相遇,無論是現在還是在永恆裡(啟示錄21:1-5)。

2.地理幫助我們認識有血有肉的聖經人物,並讓我們正視自己的生命及處境

讓我們追溯路得和拿俄米從飢荒的摩押到大麥豐收的伯利恆的旅程(伯利恆的字面意思是「麵包之家」)。當我們仔細思考這兩位婦女在這趟旅程的經歷時,我們會更容易對她們遭遇的苦處和飢餓產生共鳴,而不是讀到她們「一直往前走,直到伯利恆」這節經文後就迅速略過她們的旅程(路得記1:19)。對這段經文背景的理解使我們更深刻地意識到,上帝不僅供應路得和拿俄米屬靈上的需求,也照顧她們身體的需要。(譯註:本段引用經文根據英文聖經版本翻譯,中文和合本記載為「於是二人同行,來到伯利恆」)。

當我們認真而具象地看待聖經人物時,我們也更能正視自己的身體與處境。地理是提醒我們的一種方式:我們的救主看重我們的身體及其景況。

3.透過地理的視角讀經使我們能更積極主動地融入文本背景裡

地理背景邀請我們沉浸在聖經世界裡,ㄧ邊讀經ㄧ邊提問。相對於當地的主要貿易路線和邊界,伯利恆的位置、海拔高度、自然資源和生活方式會是什麼樣子?聖經裡還有哪些事件發生在那裡?認識伯利恆的地理位置如何幫助我們理解聖經某一節經文?這些問題成為我們學習聖經時的引導繩,使我們查經時與物理世界連結在一起,避免對經文作出過度靈意或寓意化的解讀。

我們可以透過在聖經空白處勾畫地圖、使用聖經地圖工具書或聖經辭典來追踪聖經人物的足跡,或參考聖經圖庫、地理介紹影片、甚至親自拜訪聖經地點⋯⋯等,讓「道」成了「肉身」式的方法來讀聖經。我們教課時,也可以在課程裡加入將地理環境視覺化的圖像或影片,讓聖經信息活跳跳的呈現出來,因為透過視覺化的方式組織信息能大大提高聽眾的參與度和知識記憶度。這些策略尊榮了上帝的信息——祂是道成肉身的主,祂與聖經人物在那時那地相遇,也與我們在此時此地相遇。

4.地理向我們展示了上帝使命的範圍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馬可福音裡會有兩個關於耶穌餵飽大批群眾的故事(馬可福音6:30-44;馬可福音8:1-10)?當我搭船駛過加利利海(它是以色列最大湖泊)時,耶路撒冷大學一位教師指出,在耶穌的時代,海的西邊是猶太人的區域,東邊則是外邦人的區域。我霎時茅塞頓開,因為我意識到,耶穌既餵飽猶太人也餵飽了外邦人,證明祂是所有人的生命之糧。

追溯第一世紀加利利海區域的政治邊界,可以看到上帝的子民來自各種不同的民族。這位「猶太人的彌賽亞」渡海進入外邦人的區域,將上帝的國度帶給更多的人。聖經裡提到「加利利海的另一邊」或「遙遠的彼岸」,不僅僅只是故事進展的一部分,更是展示了耶穌對萬民的心。(譯註:英文聖經版本的約翰福音6:1突顯了去到「遙遠的彼岸」,中文和合本翻譯則僅提到耶穌渡過加利利海。)

關注聖經的地理背景還能裝備我們有著宣教思維。耶穌吩咐那個曾被鬼附身的人留在海的另一邊,也就是外邦人那邊,在他自己的社區裡分享天國的好消息(馬可福音5:19-20)。耶穌也任命保羅離開他的社區,邀請外邦人進入神的國,並引領保羅向西走,在戰略性的港口城市建立基督徒社區(使徒行傳9:15)。在地圖上追朔上帝對歷代基督徒的呼召,提醒我們聖經裡有關於「去」及「留下來」的各種例子。這也激勵我們更有意識地參與在我們所處的環境裡。

5.地理塑造了我們對被釘在十字架上並復活的上帝的認識

當我們拿著地圖一邊讀舊約時,我們能更清楚的看到上帝長久不間斷地與祂的子民在物質世界裡相遇。耶穌的事工延續著這個方式,使我們得以與愛世人、甚至為挽救世人而死的上帝(約翰福音3:16)面對面。當我們研究耶穌生活、死亡並從死裡復活的地方時,「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這句話的意義就更加真實了(約翰福音1:14)。

站在耶穌童年的故鄉拿撒勒附近,我了解到祂是在一個保守的猶太小村莊長大的。透過實地參觀或閱讀彼得·沃克(Peter Walker)所著的《追隨耶穌的腳步》(In the Steps of Jesus)等書籍了解耶穌童年時期的生活環境,幫助我們認識耶穌這位一世紀的猶太拉比。「地理」背景就像一條管道,將我們帶往耶穌身處的文化環境,讓我們能更真實的認識祂的生活和事工。

耶穌在耶路撒冷城外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那刻,聖殿裡的幔子裂開了,因著大祭司基督的死,人們得以進入至聖所——祂邀請祂的子民進入祂永恆的同在裡(馬太福音27:51;希伯來書9章)。正如巴里·貝澤爾(Barry Beitzel)的研究指出,耶穌復活後在各處顯現,從耶路撒冷直至地極,標誌著耶穌全球性的使命(使徒行傳1:8)。

免費時事通訊

更多時事通訊

在去往以馬忤斯路上的顯現中,耶穌引導祂的兩個門徒討論受難的彌賽亞。他們當下並不知道與他們同行的正是復活的救主。耶穌引用舊約裡關於基督的預言,教導他們基督的使命。在這條路上,他們逐漸明白耶穌的使命;而到了餐桌上時,他們終於認出了彌賽亞。(路加福音24:13-32)

當我們像門徒那樣,一起踏上經文裡各種不同的道路和地形時,我們也會更加了解上帝的使命。

透過地理背景的視角來讀聖經是一種屬靈操練,能影響我們對上帝、對即將到來的天國以及我們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神學認識。基督已經死了,並且已經復活了。我們也將死而復活。我們將在有形的地方以有形的身體與上帝同住。當我們將聖經裡的故事紮根於真實的全球地理位置上,我們將能以嶄新且具體的方式理解上帝在物質世界裡的使命。

凱爾莎·格雷比爾(Kelsa Graybill)擁有塔爾博特神學院的聖經闡釋碩士學位,並在kelsagraybill.com網站上撰寫有關聖經與靈性塑造交叉點的文章。

翻譯:Jane Hao / 校編:Yiting Tsai

[ This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español, and 简体中文. See all of our Chinese (Traditional) (繁體中文) cover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