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福音比其他任何福音書都更全面地展示耶穌關於倫理的教導。耶穌說的比喻有一半以上只出現在路加福音,它們涵蓋了「如何做金錢的好管家」以及耶穌是如何看待窮人、殘疾人和女性等被世人忽略的人⋯⋯等主題。

這一切的基礎是耶穌和祂所傳講的神的國的樣貌。

在我事奉於學術領域的40多年中,我從事關於路加福音的研究。路加福音裡的關鍵經文讓我以不同的視角看待世界,使我了解耶穌的使命範圍之廣,是我年少時期顯少被教導的。

第一段關鍵經文在路加福音第一章。加百列向施洗約翰的父親撒迦利亞預言他的誕生和呼召,說約翰將為彌賽亞預備道路。

我學到的關於讀經的方法之一是透過提問來理解經文的意義。在這一段,我的問題是:「為主預備合用的百姓是什麼意思?」而這段經文給了我們兩種答案。

首先是關於預備:約翰將使人們回到上帝身邊。這正反映了先知該做的事。

再來是——同時既是約翰呼召的一部分,也是上帝想在那些「預備好被拯救」的人身上想看到的(更是我過去一直不明白的)——加百列宣布,約翰將在兩個關鍵領域使人們回到彼此身邊:家庭關係(「為父的心轉向兒女」)和公共生活的倫理智慧(「悖逆的人轉從義人的智慧」)。

這意味著悔改同時也是橫向的(人與人的關係),而不僅僅是縱向的(人與神)。悔改並非單一向度,而是多面向的。

當約翰接受呼召,為拯救的到來預備百姓的心時,我與神的關係以及我與他人的關係都在神的意念之中。「和解」和「關係」是上帝準備透過耶穌做的事的核心。

聖經中用於表達悔改的詞彙直譯為「轉向」——在這裡的轉向有個統一的目標:將人帶回上帝身邊,同時也將他們帶回彼此身邊。

這段經文闡述的是人們應以「連結心靈、追求愛和尋求他人的益處」的方式來行事及生活。

Image: Illustration by John Hendrix

以,我們該怎麼做到這一點,誰應該主動採取行動?施洗約翰為我們指明了方向。

如果我們對這種全面的悔改方式還有任何疑問,那麼下一段關於施洗約翰的教導和洗禮的經文則再次強調了這個目標。

人們透過參加約翰的洗禮來回應悔改的呼召,展示「我已預備好迎接主的到來」的心意。

請看路加福音3:8-14(我將某些術語譯成希臘文,以顯示語意的連結):

這段經文的主題正是施洗約翰佈道的主題:悔改。路加福音3:10, 12和14裡的不同群體都在回應約翰的呼召,活出他們的悔改(結出悔改的果實)。這是約翰回應預言,對他為彌賽亞預備道路這ㄧ天職的實踐。

在路加福音1:16-17和3:10-14發生的事只有被路加福音所記載。這是唯一一部提及這件事並將其與彌賽亞信息聯繫起來的福音書。如果我們把四本福音書攤開來做對照,假設這四本書對於施洗約翰的描述都是一樣的,我們就可能錯過路加福音在這此強調的關鍵主題。

路加福音第3章這一節的英文翻譯模糊了第8節新受洗者的問題和約翰的勸勉之間的相呼應。在這段經文裡,受洗者和約翰皆用了希臘單字poieō的不同型態(意思是「產出」及「做」)。這些受洗者問約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活出約翰所呼召的悔改,約翰則用同樣的詞做出更精確的解釋。請記住,約翰在這裡做的事,正是在為耶穌的信息的基礎鋪平道路。

而約翰的回答出乎眾人意料。在每個案例中,悔改的實踐所涉及的並非「我如何回應上帝」,而是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回應他人

悔改的信息是這樣的:我應該慷慨地對待上帝給我的東西(對約翰的聽眾而言,這意味著衣服和食物)、以寬宏的態度扮演我的角色(就稅吏而言,不在經濟上佔人便宜;就士兵而言,不濫用權力)。

讓人們驚訝的是,約翰的回答都沒有直接涉及上帝。約翰的重點在於,悔改不僅關乎我與上帝的關係,也關乎我與他人的互動。

在我們迴轉向上帝的同時,我們也在預備自己迴轉向它人,也就是,我們開始有一顆主動走向他人的心。這是在為耶穌即將帶來的國度做屬靈的準備。那些為耶穌王做好準備的人,會把悔改「做/產出」到極致。

這讓我想到下一段經文:路加福音5:32。耶穌在這裡說:「我來,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悔改。」

當我們讀聖經時,同時閱讀經文的上下文很重要(5:29-32)。就在前一個場景,耶穌才與稅吏共進晚餐,而一些宗教領袖抱怨祂這樣做。為什麼要與被許多人拒絕的人共進晚餐呢?

耶穌的回答是,祂像醫生一樣,是來醫治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這其中隱含的思考是:這世上有誰不需要上帝呢?

耶穌對悔改的呼召出現在路加福音許多經文中(4:16-19;14:7-24)。耶穌以自己為榜樣,教導祂的跟隨者「他們應該首先關注哪些人」。耶穌透過服事和特別照顧那些經常被忽視的人來表明祂的優先順序。

當我們關心著耶穌所關心的人時,我們向世界見證這位神不會忽略世上任何一個人。耶穌以約翰關於悔改應該結出果實的觀點為基礎,呼召我們主動修復與他人的關係。

那麼,我們該如何實際做到呢?撒該的故事(路19:1-10)或許是悔改是什麼樣貌最清楚的例子之一。故事的開頭是耶穌與這位令人憎恨的稅吏的相遇。這段互動導致撒該內心的轉變:撒該宣布他要改過自新並與他的群體和解。

這種全人全心悔改的核心是與耶穌的相遇。耶穌歡迎那些「需要上帝的人」的方式深深吸引了他們。然後,祂主動走向他們,表達上帝對他們的關注,同時也向他們提出挑戰。耶穌邀請我們以祂為榜樣,隨時預備好伸出和解及關懷之手。這就是那即將到來的國度呼召背後的核心。

加福音裡的這些故事漸漸的改變了我。它們並沒有在一夜之間改變我的心,但漸漸地,往悔改的路上走去的一系列實踐變得越來越清晰。

免費時事通訊

更多時事通訊

耶穌帶來的這種全新的思維模式慢慢消除了我對悔改的盲點,讓我看到上帝的救恩和個人生命轉變的計劃有多麼全面性。

路加福音揭示了「悔改」一詞在關係上和倫理上的維度——我曾經視這個詞為我跟上帝之間的私事,以為悔改只與我和上帝的關係有關。

認識到悔改與我們和他人的關係有深刻的關聯性,讓我很震驚。

當我反思人們共處的社會及社交關係時,「悔改的視角」讓我看見一系列我曾錯失的實踐。

這些經文讓我更加深信,上帝想在我和所有追求祂國度的人身上看到的是什麼樣的心。一個為彌賽亞的到來預備自己的人的心是向著其他人的——甚至是那些他們本性不會想要向著的人。

我的悔改是否讓我的心準備好與上帝在所有方面要求的心意一致?我是否忽略了上帝指出的我應做出的某些回應?

我必須反思自己的回應有多麼膚淺,以及「尋求上帝的寬恕」究竟意味著什麼。祂的寬恕不僅是為了把我帶到祂身邊,也是為了使我見到祂對其他人的心。

在研讀路加福音的過程中,我逐漸明白另外兩個緊密相關的主題:我們應如何像上帝饒恕我們那樣去饒恕人,以及我們應如何理解基督最大的誡命(The Great Commandment)。

主禱文裡面請求天父「免我們的罪,因為我們也赦免凡虧欠我們的人」(路11:4)。我要學習一種處理人際關係的方法,一種能反映出上帝在我不配時為我所做的一切的處理方式。上帝總是準備好要饒恕我們。

在我們這個經常算計他人過錯的世界裡,這是個革命性的想法。當我們饒恕別人時,我們見證著上帝如何待我們的榜樣。上帝的饒恕是完全的、多面向的,當我們真的了解這一點,我們會更加感激祂的饒恕,以至於改變了我們回應他人的方式。

基督最大的誡命是要我們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上帝,並愛鄰舍如同自己(路 10:27)。路加福音1:16-17和3:8-14皆在在強調著這一點。

這不僅僅是新約聖經的觀點,十誡也涵蓋這樣的內容。十誡裡面第一組誡命是關於我如何與上帝相處,第二組誡命則是關於我們如何與他人相處。

這些經文共同闡明了基督「關係性的倫理」的核心,即當我們跟隨上帝並以祂為鏡子時,祂希望我們的心是如何轉向祂以及其他人。

耶穌所教導的「愛」明確地包含我們的敵人(路加福音6:27-36),祂認為這樣的愛應能使基督徒與眾不同。這樣的愛反映著上帝的品格,也反映出我們是祂那已悔改的兒女。當我們反映著上帝的心意時,我們會發現自己需要悔改的範圍如此之大。

我認為,這種真正悔改的想法是聖經裡最全面、最具革命性的思想之一。這就是上帝想帶領祂的門徒走上的路:當祂改變了我們的心,祂使我們轉向祂、轉向我們的家人和我們的鄰舍。

一個為彌賽亞的降臨做準備並參與在祂的國度的民族,應該隨時準備好,滿心願意並且能走在這條路上。

如果教會始終如一地執行這個目標,我相信這樣的心志能改變我們的世界,因為這樣的生命能吸引他人歸向上帝。當上帝呼召我們「做好準備」時,祂呼召我們主動做一個有智慧、寬容、對他人充滿愛和關懷的人——即使是對一些我們原本不想如此對待的人。

在我們的心轉向他人的同時,我們也轉向了上帝,並且我們甚至可能正以這種方式邀請他們以自己未曾想像過的方式回到上帝和他人身邊。

達雷爾·博克(Darrell L. Bock)是達拉斯神學院文化參與執行長兼新約研究資深研究教授。他著書無數,最近的作品是《文化智慧:在多元化的多元世界中為上帝而活》。

[ This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Français 简体中文 Indonesian, and 日本語. See all of our Chinese (Traditional) (繁體中文) cover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