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著名的女宣教士之一是余慈度(英文名Dora Yu,1873-1931)。余氏是中國長老會宣教士的女兒,在蘇州女子醫學院學習醫學。除了醫療工作外,她還擔任巡迴佈道員。1897年,她陪同美國人約瑟芬·坎貝爾(Josephine P. Campbell)到韓國宣教,在韓國婦女中行醫和向她們傳講福音。六年後,當她回到中國時,她最終放棄了醫學,把注意力放在了復興佈道上。在一次復興聚會中,她帶領一位名叫林和平的婦女信主,在後來的聚會中,她又帶領林和平的兒子,年輕的“守望者”(倪柝聲)信主,這兩個人都成了傳道人。余在中國各地領導復興會議,並應邀在1927年的英國年度福音會議——凱瑟克(Keswick)大會上擔任主要發言人。
1896年,石美玉(英文名Mary Stone, 1873-1954)從密歇根大學畢業,她是第一批從美國大學獲得醫學學位的中國女性之一。回到中國后,她看到了由當地華人發起和管理宣教工作的必要性。她共同創立了中國宣教士協會,成為中國基督教婦女節制聯合會的第一任主席,並與美國傳教士詹妮·休斯(Jennie V. Hughes)在上海建立了伯特利(Bethel)宣教機構。石美玉和休斯的宣教機構在組織一些為傳播福音而成立的 “佈道團”方面發揮了作用。其中最有名的是1931年由計志文(Andrew Gih)建立的伯特利全球佈道團,該團後來的成員包括著名佈道家宋尚傑(John Sung)。
慢慢地,各教派開始正式接受正規的女性教會領袖。歷史學家達娜·羅伯(Dana L. Robert) 特指出,早在1871年,美國衛理公會的女宣教士就認為這些聖經女教師的出現意味着恢復了聖經中的女執事職權。然而,這些女宣教士的解釋在美國和中國等宣教區被爭論了幾十年。1924年,衛理公會大會在馬薩諸塞州舉行會議,談到 “在某些國家,特別是在國外,非常明顯地需要婦女有效地主持聖禮”。大會做出了一個不朽的決定,允許婦女通過按立成為當地的傳道人並享有有限的權利。這項決定將迅速影響到在中國的事工,在這個決定之後的幾年裡,有五名中國婦女被按立為福州和江西教會的地方傳道人。
另一個重要事例是中國的“基督教會”(Church of Christ),這是當時最大的教派。在1931年的總理事會會議上,華北教區詢問婦女是否可以被按立為牧者。經過一些討論,會議得出結論,教派憲章沒有禁止這一點。更令人驚訝的是,總理事會發現,它的許多成員教會已經按立了女長老。到20世紀40年代,其南福建教區也同樣報告說,它按立了更多的婦女為其教會服務。
在英國聖公會,羅納德·霍爾(Ronald O. Hall)主教於1944年在日本入侵時期,在澳門按立了李添嬡 (英文名Florence Li Tim-Oi, 1907-92) 為第一位女性聖職者,這引起了爭議。這在全球範圍內的英國聖公會中沒有先例。因此,在第二次中日戰爭結束后,為了避免爭議,李氏辭去了她的聖職。1971年,當英國聖公會最終同意女性可以被按立為聖職時,黃嫻芸(音譯,英文名Jane Hwang Hsien-Yuin) 和喬伊斯·班尼特 (Joce M. Bennett) 是香港的最初兩位被按立者。
“He Gets Us,” an effort to attract skeptics and cultural Christians, launches nationally this month. But Christians still have questions about how the church markets faith.
Latest report on Christian persecution finds Nigeria and Sub-Saharan Africa the epicenter of jihadist violence, while China leads effort to redefine religious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