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要向教會的媽媽小組分享的前一刻,我的手機響了。表妹告訴我,我父親出事了,現在正在接受手術。我不太記得掛上電話後45分鐘的事。結束分享後,我飛奔回家,收拾好行李,驅車五個小時直奔在紐澤西州的醫院。

我父親摔了一跤,導致脛骨粉碎性骨折。在康復期間,他又得了敗血症。醫生告訴我,考慮到他的高齡和本來就有的疾病,他可能無法度過這關。雖然最後他挺了過來,但再也無法完全康復。就這樣,我開始了老人照護的工作。我和姐姐合力分擔照顧他,幫他處理賬單、維持住家基本狀況,不斷鼓勵他、陪他完成物理治療。因為他執意要在他住了50年的家裡安度晚年,所以在經過四個月的醫院治療後,我載著他虛弱的身軀回到家,幫助他完成心願。

在接下來的一年裡,父親從原本能獨立生活到事事需要依賴別人的突發轉變,在各個方面都影響到我的家庭生活。我努力地平衡工作和養育子女的責任,還要定期去紐澤西探視父親。與此同時,我的丈夫還在讀研究所,週間在學校教書,週末還要帶敬拜。我們見面的時間變少了,即使見面,也總是身心俱疲,一言不合就會大吵一架。我們急需良好的溝通,但卻沒有時間或精力有更深層的聊天,甚至親密的接觸。

根據社會學家的研究,這種情況在「嬰兒潮世代」( 1945至1980年出生)的已婚夫婦之中越來越常見。由於平均結婚年齡一直緩慢上升(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女性平均結婚年齡為27歲,男性平均結婚年齡為29歲),加上現代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增長到略低於80歲,我們當中的許多人都可以預見到在我們生命的某個時刻,我們需要同時照養兩個世代的人。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數據,在40-59歲的成年人中,68%的人至少有一位父母年齡65歲或以上,而在這個群體中,55%的人已經在某種形式上同時照顧父母及自己至少一位子女。

同時需要照顧上下兩代(成長中的孩子和年邁的父母)的家庭,即使有著最健全的婚姻也多少會受到影響。對許蠟燭兩頭燒的中年人來說,我們必須分辨如何在為家人奉獻心力的同時,也保護和照顧好我們自己的婚姻。以下是我從自己的經驗中學到的一些功課:

優先照顧你的靈命狀態和人際健康

50歲的人看待信仰的態度肯定與30歲時有所不同。我們這個年紀的許多人對喧鬧不斷的活動感到厭倦,被靜謐的狀態所吸引,希望與耶稣建立深入的關係。但當我們晚上必須花時間幫助孩子申請大學,又要與父母討論「在家養老」的好壞處的時,維持和耶穌的關係特別不容易。我們每一項決定對未來有很大的影響,我們溝通與討論的都是很重要的事,我們的大腦常常在午夜過後仍嗡嗡作響。因此,靜下心來聆聽上帝的聲音是至關重要的。

在我驅車數百英哩探望父親的那幾個月,汽車成了我的禮拜堂。與其聽新聞或播客(Podcast),我常安靜地獨自開車或跟著敬拜的音樂唱詩歌。有像這樣的空間獨處禱告、深入反思——雖然次數不多——卻能讓我的靈魂得到愉悅的滿足,並溢出至增進我和丈夫的關係。

除了健康的靈命,我們人際關係的健康也需要被呵護。首先,我們需要有明確的人際界限。直言不諱地說出我們能做什麽、無法做什麽,有助於我們的父母、子女,尤其是配偶理解並學會尊重我們的能力限制,並相應地調整他們對我們的期望。設立人際界限的目的不是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舒適或輕鬆,而是讓我們有空間自由地去做神要我們做的事。這也意味著,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我們需要拒絕一些好的機會,也會無可避免地會讓一些人失望(他們終能理解釋懷的)。

另一方面,我們必須直接的向配偶提出我們自己的需求,無論是簡單的請求,如準備晚餐,或比較複雜的要求,如請求對方有同理心、理解自己。為了避免在婚姻中累積埋怨(這在角色轉變時是很常見的),我們需要經常彼此服事、彼此犧牲,並且不計算自己的付出。

優先照顧我們自己個人的需求可能看起來很難。但是,如果我們希望我們的婚姻在照顧多代人的起起伏伏間不僅能夠生存,且能茁壯成長,那麽,好好照顧自己是必不可少的。正如艾波·山崎(April Yamasaki)在她的《四種禮物》(Four Gifts)一書中所寫,這是「一種生活的方式,一種能在我們服事上帝和他人的過程中支撐著我們的禮物。」

進入更深的寬恕和恩典

我和我父親的關係很複雜。我深愛他,感謝他對我和家人的供給與照顧。但在我成長的過程中,他一直在與酒精奮戰,他的酒瘾為我留下很深的傷疤,伴隨著我進入成年。

把父親從復健中心接回家不久後,我坐在廚房餐桌旁,看著他強忍著淚水,聽臨終關懷工作人員解釋可能出現的生命終結情況。隨著我憤怒、失落和怨恨的情緒浮現的,是我的心同時為他而痛。無論他是多麼不合格的父親,無論他是否承認他的失敗,我知道上帝在邀請我去愛我的父親,只是這個過程比我想象的要艱難得多。

對與父母之間破裂的關係而言,癒合的過程往往是緩慢的,需要的寬恕也是多個層次的。萊斯利·菲爾茲(Leslie Leyland Fields)在《寬恕我們的父母》一書中寫道:「在父母親最需要的時候,我們可以給予他們祝福,而不是咒詛⋯⋯無論這有多難做到,當恩慈與和解的富饒時刻到來時,它會改變你的人生軌跡,並同時改變他們的人生結局。」

就像我需要給父親恩典和憐憫才能更全心全意地服事他和愛他,同樣的,我也需要在婚姻中接受恩典的禮物。為了照顧父親,我在三個州之間奔波,以致忘記丈夫的生日,甚至從未登入兒子們的學習進度網站關心他們的學校生活,對家務也是丟三落四。這些失敗重挫我對自己設下的標準——我總是認為自己可以達到(甚至超越)別人對我的期望。這些失敗提醒了我,我何等深刻地需要恩典。感恩的是,這種恩典不僅透過耶稣澆灌在我身上,也透過我身邊其他人的愛和良善澆灌著我,其中最重要的是我的丈夫。

基督裡的肢體

當我們認識到自己的侷限性和需求時,我們才會去到我們最需要身處的地方——我們的群體/共同體(community)之中。只有在一群心志一樣的同行者的支持下,我們才有辦法履行對配偶和家人的義務。基督的肢體應在我們跌倒時扶我們起來,在我們流血時包紮我們的傷口,在我們疲憊時說鼓勵的話。允許自己展露脆弱和需要幫助之處,我們就不會在以為能自給自足的迷思下艱難地獨自度過這段時間。

免費時事通訊

更多時事通訊

在美國婚禮儀式上,經常會問賓客們這個簡單而重要的問題:「在場所有見證這個婚姻承諾的人,你們是否願意盡你們所能來支持這兩人的婚姻?」 然後賓客們會集體承諾:「我們願意!」當我們掙扎著履行我們的婚約誓言時,主內共同體的承諾是我們的生命線。我們的朋友和家人都是不完美的人,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坦然地、經常地向他們尋求一切我們需要的幫助——從禱告的支持到實際需求,如幫忙遛狗。請不要誤會,確實,有時在我們最需要教會的時候,教會也會讓我們感到失望,但教會能夠,也應這麼做——在我們最困難的時候支持並幫助我們。

而即使基督的跟隨者也有讓我們失望的時刻,耶稣永遠也不會。當中年的壓力把我們壓得喘不過氣的時候,祂是我們力量的源泉。耶稣說:「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什麽」(約翰福音15:5)。在《平安的追尋與維持》一書中,雅克·菲利普神父(Father Jacques Philippe )再次強調這一點:「基督並沒有說『你們就不能多做些什麽事』,而是,『你們什麽都做不了』。」

若只憑著我們肉身的力量,我們經常會失敗。但是,倚靠著祂所賜的聖靈,在教會共同體的幫助下,我們可以喜樂地、充滿愛心地在服事我們家人的同時,堅固我們的婚姻。

多蘿西·利特爾·格雷科Dorothy Littell Greco是《讓婚姻美麗Making Marriage Beautiful一書的作者。你可以在DorothyGreco.com 或她的Facebook頁面找到她更多的作品。她和丈夫結婚 27 年,共同養育三個兒子。

翻譯:Harry Chou / 校編:Yiting Tsai

[ This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and 简体中文. See all of our Chinese (Traditional) (繁體中文) cover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