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今日基督教》第二届征文比赛的获奖文章,原文是以西班牙文写作。点击此处即可更多了解征文比赛、CT其他语言的文章。点这阅读其他语言获奖的文章:包括葡萄牙文、 法文、 印尼文和中文。
整本圣经中最戏剧性的时刻之一,就是亚伯拉罕手拿着刀,准备顺服上帝的旨意,献祭儿子以撒的时候(创世纪22:10)。因为在那个年代有着献祭孩子的习俗,因此在亚伯拉罕看来,也许上帝的要求并不是那么的苛刻。当然,也可能是因耶和华曾应许亚伯拉罕,祂会使亚伯拉罕的后裔“像天上的星那样多”(21:12;26:4)。
然而,根据希伯来书11:19 所述,亚伯拉罕的顺服,是因为他“以为神还能叫人从死里复活”。我们知道,主没有让亚伯拉罕伤害到以撒,而是预备了一只公羊作为祭品(创世纪22:12-13)。在亚伯拉罕表现了对神的敬畏之后,耶和华应许赐福给他,并且地上万国都必因他的后裔得福(22:18)。
这段经文与亚伯拉罕同时代(以及之后几个世纪里)其他国家的祭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他们确实将自己的孩子献祭给异教的神明。甚至有些以色列人也曾这样行,全然违背了神的旨意(列王记下16:3)。
如今,我们几乎不可能把自己与亚伯拉罕和以撒的这类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无法想像自己将孩子作为肉身活祭献给上帝,更别说将他们献给异教的神明了。
但是,我们离献祭自己孩子的时代真的很远吗?还是,我们有没有可能只是还没有意识到,我们其实也兴起了自己时代的偶像和神明?在21世纪,将孩子献祭给神是以什么样的形式?
现代的偶像
几年前,我和丈夫搬到美国攻读研究所,在这期间,我们生了第一个孩子。从我得知他在子宫里的那一刻起,我和丈夫就将对他的教育规划视为首要任务。特别是,我希望他能拥有我在成长时所没有的机会。
开始进入美国的研究所课程后,我很快的意识到,与同学相比,我明显处于劣势。我出生在墨西哥,由单亲妈妈抚养长大。我母亲没有机会上大学,只能努力工作,确保我能受教育。我没有机会像许多同学一样学习艺术和音乐,而且常常因为无法加入他们的话题而感到不自在。他们的经历拓展了他们在文化领域的知识,而这些我却从未接触过。
为此,我定意自己的儿子绝不能遭受相同的经历,并觉得自己有责任为他提供我所没接受过的教育和接触文化的机会。因此,我们的儿子在四岁时就已经在大学里的儿童班学习小提琴,我还在暑假期间为他安排了艺术、体育、科学和科技等方面的课程和活动。
也许我有必要澄清一下,我丈夫和我自认是追随基督的人已有好些年。在人生的这个阶段,我们加入一间巨型福音派教会,我丈夫在那里担任翻译,我在那里教儿童主日学。
我们是基督徒,并且积极参与教会生活。然而,我们仍然喜爱圣经所说的“世界”。我们喜爱世界的观点及价值观,显然的,也喜爱这世界的偶像。
不知不觉中,我们自愿的将儿子带到世界的祭坛上,在另一个神面前献上他,而这个神叫做“教育”:我们做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他获得成功和更好的社会地位。
圣经所说的“世界”
在新约里,使徒约翰警告基督徒“不要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事”(约翰一书 2:15)。约翰将他所说的世界分为三个部分:“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2:16)。
为了更好表达 “骄傲”一词,其他圣经译本使用 “虚荣”、 “夸耀的骄傲” 或 “傲慢”等词汇。约翰想表达的是,对肉体有吸引力的事物,我们眼目中贪恋的事物,以及任何我们垂涎、一旦得到就能借以夸耀的事物,都属于世界。察验一件事物是否属于世界的方式就是,这件事是否与圣灵的渴求相违背(加拉太书 5:16-17)。
根据定义,追随基督的人是那些被圣灵改变的人,他们寻求神的国胜过一切。虽然我们生活在这个世上,本性是追求肉体的渴望,但基督徒已经找到了宝贝,其价值远远超过世界和肉体享乐所能提供的一切。我们“遇见一颗重价的珠子”,就抛下一切或变卖所有来买它(马太福音13:46)。
约翰主张,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是在寻求属于世界还是属于神的事物,来判断自己的救恩状态。“人若爱世界,爱父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约翰一书 2:15)。根据他的说法,对世界的爱将排斥对天父的爱,反之亦然;也就是说,两种爱无法共存。
一只脚在世界里,另一脚在神国里
将一只脚踏进世界的诱惑往往使人难以招架。我们告诉自己,适应这个世界的价值观是有必要的,哪怕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很多时候,这样教育孩子似乎是很合理的,让他们知道成长的目的是为成年生活做准备,这样成年后,他们才能用工作换取尽可能多的资源,在成功的竞赛中领先于其他人。然而,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我们难道不是正在为他们预备“世界”这个祭坛吗?
同样地,今天很少有父母教导他们的孩子学习满足于够用的食物和衣服。今天的西方社会认为,这样的教导,是在预备孩子未来过着平庸的生活。然而,对于能吃饱穿暖感到满足,正是新约圣经的教导(提摩太前书 6:8)。
如果我们对自己够诚实,我相信所有基督徒父母在某种程度上都在这个层面挣扎。我们的天性及渴望是尽一切努力来确保孩子的福祉。
但很多时候,我们希望对孩子的未来能有所掌握跟控制,而不是信任和依靠神。但我们应知道,每当我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行事时,总不会有好结果。 “有一条路,人以为正,至终成为死亡之路”(箴言 16:25)。
如果我们以“让他们能有更好的未来”的名义安排孩子受教育,目的是追求更多的金钱和更好的地位,我们就是在引导他们走向通往世界的路。而“神是轻慢不得的。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加拉太书 6:7)。
我们很常听到基督徒父母说,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不仅是为了学习,也是为了成为光与盐。然而,若我们不停下来分析自己的动机,我们可能依然会像不信神的父母,以同样的动机在规划孩子的教育。
根据巴纳研究(Barna Research),在2011年至2018年期间,“年轻成人离开教会的比例…从59%增加到64%。在18-29岁在教会长大的美国人里占了近三分之二的人…尽管他们儿童或青少年时期曾经积极参加教会活动,成年后却离开了。”
当我们看到那些我们认为自己“在教会的环境里养育长大”的孩子在成年后离开信仰时,是否有可能是因为,我们这些年实际上是“在世界的价值观里养育他们”?
分析自己的动机
现在我有必要澄清我的论点,虽然将教育视为追求和获得成功的手段肯定属于“世界”网罗的一部分,但“教育”本身并不一定属于世界。神赐给我们学习的能力,并且许多人以圣经论证了教育的价值。
重点是,我们必须审查自己的动机,因为耶和华看的是内心(撒母耳记上 16:7)。我们必须问自己, 为什么我希望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为什么我希望儿子或女儿加入某种运动的训练队?我们的回答将决定我们是否爱神高于一切——我们是渴望为神增添荣耀,或是为世界增添荣耀?
我让儿子参加田径队,是为了让他能获得更好的社会地位,还是为了让他能锻炼身体,以荣耀神?我让他学习乐器,是为了让他能以此赞美主,还是仅仅因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孩子”通常会演奏乐器?我想让他得到一份好工作,是为了让他能将知识和技能用于神国,还是仅仅为了让他能拥有富足的生活和良好的社经地位?
成为活祭
因此,在我们生活的现代,将孩子献给上帝是什么样子?我们最好从模仿亚伯拉罕的榜样开始:聆听上帝的引导,即使神的呼召似乎与获得成功的应许背道而驰,我们也要顺服。
如同亚伯拉罕,我们必须相信,无论在什么景况,神都会实现祂对我们的应许,因为祂保证爱神的人都能成功(罗马书8:28)。将孩子献给神,就是同意放开缰绳,给神空间来实现祂对“成功”的应许。神所应许的繁荣和成功,永远会以神定义的方式来实现,而不是以这个世界定义的方式来实现。
我们的儿子如今已13岁了,在过去几年间,我们与主携手同行,一步一步地学习在神的供应下过着更知足的生活。我们学习祷告交托,愿上帝的旨意在我儿子的生命里成就,而不是愿我自己的旨意在儿子的生命里成就。
身为蒙神救赎的子民,我们的呼召是要在任何时候都寻求祂的荣耀(哥林多前书10:31)。神儿女的目标是取悦和服事祂——我们行事并非为了自己的野心、自负(腓力比书2:3)、或其他人的认可,而是为了主(歌罗西书3:23)。
若是在无知的情况下,我们教导孩子去敬拜偶像和世界的价值观,而不是成为属神的活祭,求上帝赦免我们。让我们在神的应许里安歇,因为圣经说:“我的神必照祂荣耀的丰富,在基督耶稣里,使你们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腓立比书 4:19)。
Rebeca Martínez Gómez 来自于墨西哥的瓜达拉哈拉(Guadalajara),她已取得了新墨西哥大学(University of New Mexico)的语言学博士学位。她与丈夫和儿子目前住在阿布奎基(Albuquerque),因为主呼召他们在那里传福音和建立教会。
翻译:思慕 / 校编:Yiting Tsai

Subscribe to Christianity Today and get access to this article plus 65+ years of archives.
- Home delivery of CT magazine
- Complete access to articles on ChristianityToday.com
- Over 120 years of magazine archives plus full access to all of CT’s online archives
- Learn more
Read These Next
- Trending
Don’t Pretend the Ugandan Homosexuality Law Is ChristianNot everything that’s a sin is a crime—let alone one punishable by death.Français简体中文繁體中文 - From the Magazine
Eve’s Legacy Is Both Sin and RedemptionThe first woman tried to get free of God. But when she aligned herself with God’s purposes, she became the ‘Mother of All the Living.’ - Related
Theological Education Can’t Catch Up to Global Church GrowthUnless seminaries leave the ivory tower for local leaders in the public square. Like these ones have. - Editor's Pick
PCA’s 50th Anniversary Comes During a Season of GriefPresbyterians expect less fight and more fatigue as they gather following the Covenant shooting and the deaths of Harry Reeder and Tim Kel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