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彼得最後的談話裡,耶稣問彼得是否愛祂。「是的,主啊!」彼得說,「祢知道我愛祢」。耶稣回答:「你餵養我的小羊」(約翰福音 21:15-19)。於是彼得順服耶稣,除了向猶太聽衆忠實地講述耶稣的生平和事工,他還跨越文化界限,向外邦聽衆講述耶稣。教會成為一個跨越種族、語言和地理位置的多元異質群體,並因著這樣的見證不斷成長,餵養每個種族、每個語言的人。

今天的基督徒延續著初代基督徒的任務,努力使耶稣的見證進到每個文化裡,西方教會也不例外。但有時,我們的努力可能超越了適當的界線。當耶稣和祂的教導變成精心設計的充滿屬靈意涵的家具、商品,由大家喜愛的教會名人推銷時,或是當專業設計過的熱門敬拜歌曲主要是讓其製作人獲益,並成為滿是商機的品牌一部分時,我們該問的是,我們成就的究竟是什麼樣的任務?

我們如今為主做見證的方式,也許無形間已把本該獻上給耶稣的轉歸給了自己。我們也許不再餵養基督的羊,而是靠吃羊飽腹。

耶稣知道我們表面上的「委身於祂」可能只是內心掠奪慾望的掩護。祂警告我們:「防備假先知。他們到你們這裡來,外面披著羊皮,裡面卻是殘暴的狼。」(馬太福音 7:15)這是個引人深思的圖像,讓人想起宗教權力如何被人以各種充滿創意的方式濫用:以利的兩個兒子何弗尼和非尼哈收取聖殿裡的食物、在性上犯罪(撒母耳記上2:12-25),教皇烏爾班二世用贖罪券換取人們加入十字軍東征,美南浸信會的領袖選擇自保,寧願犧牲那些被侵害的會友。

對披著羊皮的狼而言,基督教事工很有吸引力,因為他們很容易就能飽食羊群。

我們該如何意識到自己已經變成耶稣告誡祂的聽衆要防範的那種人?藝術家J·科爾(J. Cole)在他 2016 年的單曲「假先知(False Prophets)」裡探討這個問題。歌詞一開始就對他曾喜愛的音樂家大肆吐槽,這些音樂家的天賦為他們帶來名聲,但這些名聲卻助長了他們最具破壞性的惡行。科爾哀歎道,「『自我』掌控著人們的一舉一動,自我是個超級明星,我們無法將目光從他身上移開,因為他已緊緊抓住我們的心。」

對基督徒而言,哪怕僅僅只對過去十年間被曝光的教會醜聞略知一二,我們也能將這段歌詞與許多身陷於其中的人物聯想在一起。可能是馬克·德雷思科(Mark Driscoll)、拉維·撒迦利亞(Ravi Zacharias)、卡爾·倫茨(Carl Lentz)、小傑瑞·法威爾(Jerry Falwell Jr.),或其他許多全國性的或地方性的基督教教派或機構的知名人物。在詩篇145:15中,大衛讚美耶和華是萬民的供應者:「萬民都舉目仰望祢,祢隨時給他們食物」。科爾歌詞裡的假先知卻與大衛的詞反向而行:假先知吸引舉目仰望他們的追隨者後,再把他們吃乾抹淨

有趣的是,科爾的歌詞很快就從指責假先知轉而進入自我反省的模式。他問自己是否也想吃乾抹淨那些崇拜他的人?他認真地思考自己很難擺脫身為一個嘻哈偶像在道德上的模糊性。他自問:「我所做的是出於對音樂的熱愛,還是出於對自己的愛?我想要這些(觀衆)崇拜我嗎?」

在「假先知」歌曲的結尾,柯爾將自己和那些讓私慾摧毀自己和粉絲的音樂家放在同一條線上。他的結論是,沒有人可以免於道德崩壞的可能性。

這又讓我們回到耶稣與彼得的談話裡。初看乍似簡單明瞭的敦促,要彼得照顧好他服事的對象,現在看來卻令人感到不安。為什麽耶稣不止一次告訴彼得要餵養祂的羊,而是三次?為什麽聖經要為後來的教會記錄下這段談話?是不是因為我們也需要被這樣提醒?

也許,耶穌之所以連續三次呼召彼得餵養祂的羊,部分原因是信實的跟隨這一呼召非常困難。澳大利亞學者馬里恩·馬多斯(Marion Maddox)認為,我們之中很少人能免疫於成為屬靈/信仰名人的吸引力,以及推動著它的結構性拉力。即使我們表面上反對成功神學/昌盛福音(prosperity gospel),或認為社交平台是很糟糕的門訓場所,我們也很可能在看著充滿能力的男性牧師和他們極具傳統形象魅力的妻子的圖片,以及流覽他們所住的昂貴住宅影片時,內心希望自己也能擁有這些東西。馬多斯認為,在西方文化裡,基督教名人夫婦的形象已經「取代了耶稣、馬利亞和約瑟等更傳統的形象」。

即使我們厭惡宗教成為一種產業,擁有不同的品牌和形象大使,但這個産業之所以有機會成功,正是因為我們渴望它所銷售的東西——或以它所刻畫的那種方式成功。與科爾一樣,馬多斯認為我們所有人都很難避免成為我們討厭的那種人。上帝呼召我們成為祂的羊,但若遇到合適的機會,我們也可能變成狼。

我們可以理解我們都有道德上的軟弱,知道我們都會受到誘惑,並做出狼一樣的行為。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當中那些敗給軟弱的人就不需要負上責任。耶稣對於濫用宗教權力的人尤其嚴厲。祂說:「你們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喜愛會堂裡的首位,又喜愛人在街市上問你們的安。……你們律法師也有禍了!因為你們把難擔的擔子放在人身上,自己一個指頭卻不肯動。」(路加福音 11:43,46)。耶穌警告我們,為了糾正世世代代不肯悔改的宗教領袖而殉道的眾先知的血,將要算在他們頭上。

然而,耶稣想傳達的主要信息,並不是我們相互吞吃的危險。祂提醒我們要餵養祂的羊並提防野狼,最終目的是要我們明白祂在我們故事中扮演的角色

在耶稣關於羊和披著羊皮的狼的故事中,貫穿故事的核心問題是羊和狼的饑餓。羊需要被餵養,這就是它們的脆弱所在;狼渴求獵食,這就是它們邪惡的能力所在。但耶稣是永活之道,是上帝與我們相交、與人類說話的具體展現,祂終止了我們「無法飽足」的敘事,向我們介紹祂自己——生命的糧(約翰福音 6:22-40)。

耶稣是這樣描述自己的:「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約翰福音6:55)。在犧牲自己的身體被釘在十字架之前,祂再次重複了這些話(馬太福音26:26-29)。即使是剛出生還不會說話的嬰兒耶稣,也透過躺在為餵養動物而存在的馬槽裡來告訴我們祂的身份。

Article continues below

免費時事通訊

更多時事通訊

2023 年春天,在肯塔基州的阿斯伯里大學(Asbury University)由學生自發的校園復興──阿斯伯里大復興的初期,神學院學生麥迪遜·皮爾斯(Madison Pierce)在臉書上發表了一篇廣為流傳的文章,講述他在學校小教堂裡目睹的一切。他寫道:「我覺得有意思的一點是,在這次的復興裡,上帝使用……一群特別強調要謙卑的領袖們,來服事深受宗教濫權傷害的一代人。」

皮爾斯和其他幾人評論此次校園復興運動裡謙卑的氛圍讓他們著迷又欣慰。比利·科佩奇(Billy Coppedge)在為洛桑運動撰寫關於阿斯伯里復興的文章時承認,他「最初的想法之一是,這場復興可能對(學校)非常有利。他們可以從所有這些訪客及媒體的關注中獲得利益。但令人矚目的是,他們自始至終的態度都不是『我們該怎麼讓學校得益於此』,而是,『我們該怎麼做才不會搶了上帝的榮耀?』」

皮爾斯和科佩奇的評論既讓人充滿盼望,也令人深思。科佩奇對在學校裡見到的單純無詭詐深感高興,因為這與他以為會見到的完全相反——他原以為會見到一個準備藉機擴張影響力的宗教機構。皮爾斯則被當中「強調要謙卑的領袖們」所感動,以至於他視這為「上帝與這場復興神聖的同在」的證明,但不是因為這些領袖缺乏領導力,而是因為他太常見到屬靈領袖濫用權力。

這對西方教會有何啓示呢?宗教名人和宗教機構在我們的文化裡無所不在,但我們卻並不總是餵養著上帝托付給我們的人。每一篇讚揚這場校園復興和等謙卑的文章,背後是一群被耶稣所譴責的那種領袖一次又ㄧ次傷害的人們。隱含在這些故事下的潛台詞是沒有牧羊人的羊。

耶稣對彼得的教誨既是個邀請也是個挑戰。耶稣說:「你餵養我的小羊」,但這是一項在此生艱巨的任務。有人能做到這一點而不變成狼嗎?如果我們有自信自己的能力足以勝任這個任務,也許我們應該再想一遍──也許,我們應該想三遍。

Yi Ning Chiu是今日基督教的特約撰稿人,也是Ekstasis的專欄作家。

翻譯:Harry Chou / 校編: Yiting Tsai

[ This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and 简体中文. See all of our Chinese (Traditional) (繁體中文) cover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