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克林頓當選幾天後,我(里克,Richard Langer)正在主持一個小組組長會議。 其中一位政治信念強烈傾向於共和黨的組長建議,鑒於最近的選舉結果,我們的小組應該有一段哀慟的時刻。 有些人點頭表示同意。 這真的是個好主意嗎?

我認為不是。 我向組長們提及大約80%的福音派人士投票給共和黨,這似乎是大多數人都知道的事實。 然後,我要求所有組長拿一張紙,寫下他們小組中可能投票給民主黨的兩到三個人。

結果是一片死寂。 沒有人拿起他們的鉛筆。

最後,一位組長發言說,他們認為他們小組中沒有人投票給民主黨。 我指出,如果我們的會眾反映福音派的全國平均水平,那麼一個12到14人的小組中應該會有3位是民主派的。 我只是要求他們停下來想想那些人是誰,以及如果我們以哀慟來開始小組會議,他們可能會有甚麼感受。 這是一個尷尬的時刻。

組長們明白到,以哀慟來開始小組聚會可能不會受到某些小組成員的歡迎。 他們也意識到,在剛過去的選舉前幾週裡的禱告也可能同樣地令人感到疏離。 我們漠視組內潛在的政治信念的多樣性。

信念(conviction) 的標準字典定義是這樣的:一種固定的或堅定的信心,一種我們不會輕易放棄的看法。 然而,儘管我們對算術有這類的看法,但我們通常不會稱之為信念。 信念不僅僅是關於日常或一般的事實,而是關於某些信仰。 我們可以說,信念是 堅定的道德或宗教信仰,引導著我們的信念、行動或選擇。 這排除了關於我們個人喜好(而不是道德)的信念,也排除了我們持守但樂於無視或忽視的信念(它們不會引導我們的行為)。

請注意,這個定義帶出了兩種不同的信念,我們可以稱之為 絕對 信念和 個人 信念。 絕對信念之所以被稱為絕對,並不是由於我們對這些信念的熱誠,而是因為我們認為它們“絕對地”應該適用於每一個人。 它們是普世性的;它們既適用於我們自己,也適用於我們的鄰舍。 重要的基督教信經就是這種絕對的例子。

另一方面,個人信念是我們個人相信的東西,它引導著我們的個人行為,而我們知道其他人未必跟我們一樣。 有人可能因為自己一名家庭成員曾被醉酒司機撞死而擁有拒絕飲酒的信念。 我們也許會相當堅定地堅持這信念,但我們也知道,不是每個人都會有這個相同的信念。 我們在這裡所作的區分並不是甚麼新鮮事;它們只是反映了著名的格言,“在必要的事上,要一致;在非必要的事上,可隨意;在所有事情上,要寛容。”

那麼,我們怎樣塑造深遠的基督教信念,而又不使教會分裂呢? 讓我們更深入地瞭解一下信念本身。

信念就像光:在光譜上有多種顏色和種類。 想想神照著自己的形象創造人類的這個信念——這是基於《聖經》的一個永恆的神學真理(創1:26)。 這種信念可以被稱為 認信信條 ——所有基督徒都應該有的絕對信仰。

人們傾向於同意價值觀本身,但往往不同意這些價值觀的優先次序。

幾章之後的創世記9:5-6中,這個真理被塑造為一個 道德命令,禁止殺人,因為所有人都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創造的。 這種道德命令可以進一步擴大到一套積極 重視 人的生命的主張。 稍微拆解一下,我們就會發現,重視人的生命不僅僅是指反對墮胎那種“支持生命”(pro-life)。 相反,可能會想到“一致的生活倫理”(consistent ethic of life),這是紅衣主教約瑟夫·伯納丁(Joseph Bernardin) 提出的 一個說法。 這種道德觀既反對墮胎,也反對安樂死、戰爭和暴力。 它可能具有積極的內涵,例如承載上帝形象的人都應該有基本自由,例如可以根據自己的良心進行崇拜的自由,或是能夠獲得食物和居所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自由等。

這些日益精煉的判斷之所以出現,並不是因為我們發現了越來越明確的《聖經》教導,而是因為我們越來越明白這說明人類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創造的認信信條的含義。 這些含義可以總結為核心價值的陳述,例如:“每個人都應該受到保護,免受危及生命的傷害,並獲得令生命茁壯成長所需的基本物品。”

顯然,我們正在光譜上跨越,我們橫越時會變得越來越具體。 我們的認信信條和道德命令正在塑造我們靈魂中的核心價值——塑造我們的慾望和追求。 然而,這些 核心價值 還不夠具體。 最終,我們必須辨別出具體的 行為準則。 我們必須決定,禁止奪走承載上帝形象的人的生命是否意味著我們應該反對墮胎和死刑,或者只反對墮胎。

請注意,當我們在光譜上跨越時,每一步都會令我們的信念更加具體,而隨著它們變得更加具體的同時,也會使它們變得更具爭議性。 起初,聖經的明確陳述或普世信經的信條確保了所有基督徒之間的一致。 對這些事的信念是絕對的和普世的。 然而,我們做出的判斷越具體,文化、謹慎、歷史環境和實踐智慧就越影響我們的結論,因此,我們的觀點也變得越多樣化。

我們可以將這個光譜與三種不同類型的問題聯繫起來:包括在這個光譜中絕對的或具爭議性的議題,以及不屬於這個光譜而是屬於個人喜好的議題。 這光譜從絕對的開始,跟着是越來越多具爭議性的議題。 另一端是屬於個人喜好的議題,它們沒有被包括在內,因為這些議題與我們如何形成信念無關。

詳解:四種信念

認信信條。認信信條為基督教定了界限,又為教會和個別信徒的信仰和實踐奠定了基礎。 它們經常在信經中出現,如使徒信經或尼西亞信經。 信經通常由整個教會在公共崇拜中背誦。 它們通常寫成“我們相信”,而不是“我相信”的陳述。

顯然,這意味著所有會眾都應該共同持守這些信條。 否認這些信條成為充份理由去懷疑一個人的基督教信仰的真實性。 這些認信信條是我們信念的先決條件。 我們甚至可以稱它們為基督教信念,而不是個人信念,因為我們相信這些信念是基督教信仰本身不可缺少的部分。 它們不僅僅是關於個人信念。

顧名思義,認信信條集中於 信念,而不是行動。 它們主要是由永恆神學學說所組成,這些學說關於上帝的屬性、人類和救恩。 教會和個別基督徒必須決定,在他們所處的特定時代和文化環境中,尊耶穌為主這回事對他們有甚麼要求。

免費時事通訊

更多時事通訊

道德命令。 確定道德和屬靈命令是“實踐”我們認信信條的第一步,也就是說,將它們付諸行動。 像認信信條一樣,道德和屬靈的命令對基督徒來說是普世的或接近普世的。 它們是我們認信信條和信經中的神學信條的行為對應,是來自聖經的命令,一如認信信條也是來自聖經的神學主張。

“命令”彷彿是指向高等行動指導原則,但我們也要注意,這一詞涵蓋了廣泛的行為。 其中一些命令是處理正確敬拜和委身上帝的 屬靈 問題。 其他命令涉及我們如何對待人類同胞的 道德 問題。 我們將使用“道德命令”一詞來涵蓋倫理和屬靈問題。

核心價值觀。 道德和屬靈命令都需要進一步說明。 我們把信念光譜的下一步稱為“核心價值觀”,談及我們認為重要的事情——我們真正重視的事情。

道德心理學家或社會學家通常使用“價值觀”一詞來識別行動的潛在動機。 價值觀是引導我們做選擇並幫助我們評估政策、人物和事件的理想方法。 最近,社會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 提出了 一套“道德基礎理論”,識別了六個基本的人類價值觀:關懷,公平,忠誠,權威,神聖與自由。

共同的價值觀如何產生如此不同的行為準則? 原因是人們傾向於同意價值觀本身,但往往不同意這些價值觀的優先次序 。 大多數具爭議性的問題都涉及不止一種價值觀,例如,促進自由的政策可能會削弱公平性或無法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

例如,在討論移民問題時,每個人都可能同意人民應該服從管理當局,並以愛和尊嚴對待移民,但在特定情況下他們可能不同意如何權衡種種。 此外,人們不會構建一個單一的、普世的價值等級制度,而是會根據情況為這些價值定下不同的優先次序。 換句話說,例如對於越過我們南部邊境的敘利亞難民或中美洲人,我們會有不同比重的價值觀。 簡而言之, 價值觀就是由同一起始點走向不同終點處。

行為準則。在信念光譜上最後一步是制定具體的行為準則。 在這裡,道德使命和核心價值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出現在實際的政策決定、對道德困境的回應和行動計劃中。 行為準則考慮了時間、地點和受眾。 他們回答了這個問題:我怎樣才能在基督所安排給我的時間、地點和環境中最能榮耀基督?

實踐智慧和知識在行為準則的形成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蒂姆·凱勒(Tim Keller)認為照顧窮人是一個明確的聖經教導和道德命令,但最好的方法究意是通過私營企業,政府再分配,或是兩者的結合,這就是與實踐智慧有關。 同樣,因着鄰舍之愛和保護按照上帝的形象所造的生命,我們要減輕人類的痛苦,並照顧受苦的人。 這類問題是沒有單一的“基督教”答案。 然而,我們必須決定我們要做甚麼。 我們不能同時實行所有選擇。

總的來說,對於道德和政治問題,我們擁有強烈的直覺是不罕見的。 這並不一定是錯的——我們的良心往往是憑直覺運作,而未必能識別出支持我們直覺的原則。 然而,通過他人智慧所啟發的理性反思來完善和深化我們的直覺是值得的。 我們並不是一切真理的自給自足的來源。

耶魯大學神學院的基督教倫理學家詹妮弗·赫德特(Jennifer Herdt) 指出,對上帝深刻的依賴對於發展“個人品格和能力的真實性至關重要,這使我們能夠承認軟弱和強壯,無能和有能力等等。

作為一個群體,我們一起追求真理。 正如雅各所說,這個過程的一個重要部分是“柔順,滿有憐憫和美善的果子,沒有偏私,沒有虛偽”。 這樣的美德產生“正義的果實”(雅各書3:17-18)。 當我們願意開明和真誠地細聽別人,我們就更能達到保羅實行的“在自己的心意上堅定”(羅馬書14:5)。

改編自Tim Muehlhoff和Richard Langer的Winsome Conviction 版權©2020年,由Tim Muehlhoff和Richard Langer提供。 由InterVarsity Press,Downers Grove,IL出版。 www.ivpress.com.

翻譯:季小玲

[ This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español Français 简体中文 한국어, and Indonesian. See all of our Chinese (Traditional) (繁體中文) coverage. ]